知了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意欲捕鸣蝉,需要闭口立
TUhjnbcbe - 2023/4/21 14:39:00

《所见》

清代袁枚

牧童骑*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牧童骑在*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牧童骑*牛,歌声振林樾。

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物理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这里的声源自然就是那牧童了,那牧童的歌声是哪里来的呢?是喉咙里的声带振动发出来的。声带振动的频率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声带振动的频率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声带的振动幅度越大,发出的声音越强;声带振动的幅度越小,发出的声音越弱。这才有了声音的高低强弱不同的变化。林樾(yuè):指道旁成荫的树。歌声为什么会振林越呢?那是因为声音是一种压力波:当演奏乐器、拍打一扇门或者敲击桌面时,他们的振动会引起介质——空气分子有节奏的振动,使周围的空气产生疏密变化,形成疏密相间的纵波,这就产生了声波,这种现象会一直延续到振动消失为止。同理,当牧童在放声歌唱的时候,声音的振动会引起周围空气产生疏密变化,从而影响到附近的树木。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诗的语言,明白如话,质朴无华,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牧童因为听到了鸣蝉的声音,才会想到要捕蝉。那么牧童是怎么听到鸣蝉的声音的呢?我们先来看看蝉是怎么发出声音的吧!蝉通过膜振发声,但只有雄蝉才能发出声音。其腹部下方有一层薄薄的发音膜,分为大小两室,大室有褶膜与镜膜,小室鼓膜位于身体里。当昆虫小室鼓膜肌肉收缩,每秒可达1万次,引起大室发褶膜与镜膜振动,从而发出响亮的声音。那么,牧童是怎么听到蝉鸣的呢?蝉鸣声通过空气传播到牧童的耳朵里。耳朵听见声音的过程是先由耳廓收集声音,声音属于物理声波,通过耳廓收集,经过外耳道传导震动鼓膜。鼓膜后边连着3块听小骨,即人身上最小的3块骨头,这个过程就是传导过程。耳廓收集通过外耳道传导到鼓膜,鼓膜与听小骨可以起到放大作用。通过声波震动,将机械能通过鼓膜和听小骨传导到镫骨底板的蜗窗,内耳中液体充满腔隙,在镫骨活动时带动内耳液体活动。内耳结构存在较多毛细胞,随着液体波动,毛细胞会进行摆动,这时将机械能转化为生物电能,通过耳蜗神经传到中枢,中枢进行反馈,属于声音传导的过程。牧童闭口立对于蝉有影响吗?昆虫学家们经过仔细研究,发现蝉有耳朵。不过,他的耳朵不是长在头上,而是长在腹部第二节附近,由鼓膜、弦音听觉芽和上面的感觉细胞组成。蝉也不是聋子,只是他的耳朵接受声波的频率有一定的范围,频率过高或过低的声波他都听不到。蝉对同一种蝉的叫声特别敏感,而对人们拍手的声音、吹口哨的声音、喊叫的声音甚至放土统的声音都充耳不闻,这是因为这些声音的声波,都超出了他们耳朵接受声波频率的范围。

1
查看完整版本: 意欲捕鸣蝉,需要闭口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