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孩子痴迷恐龙或汽车恭喜,您的孩子可能是
TUhjnbcbe - 2023/4/15 18:13:00
治疗白癜风的中成药 http://pf.39.net/bdfyy/bdfal/160316/4790117.html

最近,儿子爱上了恐龙,原因是他的好伙伴痴迷恐龙,说起来一套一套的。我儿子受到影响,也对这种庞然大物充满了兴趣。

几十种恐龙的学名,它们吃什么,看起来像什么,以及住在哪里,甚至是中生代和白垩纪之间的区别,孩子们讲起来头头是道。专业知识水平令我瞠目结舌。

其实,如果注意观察,我们便会发现,生活中很多孩子都有痴迷的东西。

前些日子,萌翻了全网的那个小娃,因为工地停工而哭得梨花带雨,就是一个痴迷挖掘机的孩子。

除此之外,还有痴迷泥塑,痴迷厨艺,甚至痴迷昆虫的。

一些家长很不理解,小小的孩子怎么对某种事物那么执着那么投入呢,这会不会影响其他方面的发展啊?

别着急,有这些特征的孩子很可能是“强烈兴趣”的学习者。

1.什么是“强烈兴趣”学习者?

强烈兴趣学习者是指孩子们着迷于一种特定事物,沉迷其中。

研究者发现,大概有1/3的学龄前儿童会对某种事物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

比如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喜欢昆虫,从早到晚趴在大石头上看蚂蚁搬家,到处去观察昆虫的习性。

还有化学家汉佛莱戴维,从小热爱化学,没事就拿家里的杯盘碗碟跑到阁楼里鼓捣化学实验,差点把家里的房子都点着了。

孩子们对某种事物表现出来的痴迷并不稀奇,却很可能会让父母难以理解,甚至开始担心。

在知乎就看到一个问题,说自己四岁的儿子除了小汽车什么都不感兴趣,该怎么办?

回答很多,其中一个答主提到了自己身边的一个孩子,一个痴迷汽车的男孩儿。

这男孩小时候喜欢汽车玩具,稍大点后,看到一辆感兴趣的车可以盯着看很久。不光是汽车的车牌车型,就连市面上大多数汽车的发动机、配置、特点等情况都如数家珍。周围大人买车的时候,男孩还能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比很多汽车销售人员都专业。

如果孩子有如此强的学习力,家长对他的未来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而这个孩子,便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强烈兴趣”学习者,学习能力令成年人都叹为观止。

2.“强烈兴趣”的好处

其实,家长完全不必对孩子的强烈兴趣感到担心。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孩子来说同样如此。对某种事物的痴迷,不仅可以给孩子带来知识,更加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比如说痴迷恐龙的孩子,他们张嘴就能说出十几个甚至几十种恐龙的学名,而作为成年人的我也就能说出三四种。

比如上文中痴迷汽车的男孩,可以指导成年人购车。

在这些情况下,孩子在成人面前反倒成了权威。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儿科精神病专家KelliChen曾说:强烈的兴趣可以极大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对孩子的认知发展也非常有益。

威斯康星大学和印第安纳大学进行的一项研究也显示:强烈兴趣会使孩子们的智力发展受益。由于强烈兴趣而引发的学习,特别是在如恐龙这样的概念性领域(绝对不包括手机)会提高孩子的注意力,毅力,认知力,并提高复杂信息的处理能力。

简而言之,强烈兴趣可以培养更好的学习者和更聪明的孩子。

研究者在此后10年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了,强烈兴趣孩子的智力往往高于平均水平。

也就是说,那些痴迷恐龙汽车等概念性事物的孩子,其实是在以自己的方式来学习新的知识。

在四川成都,有一位16岁的高二学生熊昊洋。因为喜爱昆虫,从小就想尽办法钻研相关的知识,11岁开始动手收集和制作各种昆虫的标本。为了收集到更好的标本,他拿出自己所有的压岁钱,甚至跑进深山老林中采集昆虫。

日积月累,熊昊洋收集了多枚昆虫标本,其中很多都是稀有品种。强烈兴趣带来的知识,让熊昊洋多次受邀开设个人标本展览,还被多所学校聘为小讲师,为其他的学生讲授昆虫相关的知识。熊昊洋所在的学校甚至为他专门建造了一所昆虫标本博物馆。

正如杨振宁说过的,“成功的秘诀就是兴趣”。

而日本儿童教育心理学家的鼻祖木村久也说过:“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痴迷。”

3.强烈兴趣的消失

我们现在都知道了,强烈兴趣是孩子求知欲强,智商高的一种表现。

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明白,并不是所有喜欢恐龙的孩子都会成为古生物学家。也不是热爱昆虫便会成为昆虫学家。强烈兴趣的减弱也是很常见的。

佛吉尼亚大学发表过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对个孩子进行了追踪,发现他们的兴趣持续的时间为6个月到3年。尤其是在进入小学后,出现兴趣的减弱十分普遍。

孩子们对某种事物兴趣减弱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传统的教育环境会导致孩子们对一些课外知识兴趣减弱。因为繁重的课业,很可能使他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对自己的兴趣进行生物学习。

其次,并不是孩子开始厌恶从前的兴趣领域,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接触的事物更多,世界打开了,其他的兴趣也开始吸引孩子们。再有,进入学校的孩子们每天都会和同龄人进行互动,他们会意识到并非所有人都喜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同龄人的影响也是兴趣减弱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因素。毕竟,积极的反馈可以加强孩子的兴趣爱好。

弗吉尼亚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研究发现,之前对某个领域有强烈兴趣的孩子,在进入小学之后,只有20%会继续保持这种热情,直到成年。因为进入学校后,从前自我激励的学习会变成强制性学习和基于课程的学习。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儿,因为如果他们能把强烈兴趣的学习热情转移到课堂上去的话,那这些孩子将有可能成为非常出色的学生。

不过如果一个孩子不是因为自我选择,而是受到了外界压力,才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为此感到困扰的时候,家长就应该给予支持,保护他们的求知热情。

加拿大有位小姑娘Sophiaspencer,从幼儿园开始就对昆虫非常感兴趣。然而当她进入小学的时候,却开始觉得自己这种爱好是不是太古怪了,因为同学们都不理解她,觉得她是个怪胎,甚至把她手上的虫子抢过来,丢在地上踩死。

Sophia的母亲得知了这些情况,非常难过,她认为应当保护女儿的兴趣,不管这种兴趣是不是符合大部分孩子的评判标准。

母亲给女儿找来大量关于昆虫的绘本,和她一起学习,还写信向专家求助。

Sophia的故事被大众知道后,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不少昆虫学家向她发出了热情的邀请,一位昆虫学博士生还和Sophia共同撰写了一篇有关昆虫的论文,发表在学术期刊上。

Sophia又变成了从前那个快乐又有趣的孩子。

从这个故事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如果没有母亲的强力支持,没有那么多热心民众的帮助,苏菲亚对昆虫的兴趣,很可能就止步于同学惊异的目光和恶劣的干涉之下了。不仅如此,孩子的求知欲,甚至是自信心都将受到严重的打击,心理上的影响可能会持续多年。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一方面要保护孩子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也要明白,对某个领域兴趣的减弱是正常现象。

尽管孩子或许不会成为专家,但是某个时期的强烈兴趣,将会给孩子带来美好的回忆,甚至帮助孩子在其他衍生领域,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并愿意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比如热爱恐龙的孩子,长大后没有成为古生物学家,却成了机械专家,因为从恐龙身上可以学到高效冷却系统甚至是飞行原理。而热爱美术的孩子最后没有成为画家,却成为了著名导演或是广告从业者。

儿时对某种事物的狂热喜爱,很可能只是一个有趣而短暂的阶段,而这些兴趣却有可能帮助孩子在未来的其他领域获得成功。

所以,放下那些不必要的担心吧。让恐龙、昆虫、汽车,或者其他任何有意义的事物,成为孩子们的学习灵感吧。这一切,都将成为他们一生的财富。

1
查看完整版本: 孩子痴迷恐龙或汽车恭喜,您的孩子可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