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任何事物,及不上月亮给人的婉约、清寂之感。
古人是爱月的。咏诵的主题总和月亮脱不了干系。大概人到了晚上的时候更容易诗兴大发。白天沉淀许久的感情终于在皎洁的月光下得到了释放。
杂诗三首·其三
唐代:沈佺期
闻道*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在征夫眼里,这个昔日和妻子在闺中共同赏玩的明月,不断地到营里照着他,好像怀着无限深情;而在闺中思妇眼里,似乎这眼前明月,再不如往昔美好,因为那象征着昔日夫妻美好生活的圆月,早已离开深闺,随着良人远去汉家营了。这样的意境当然不止是思念,更是对自己故乡生生世世的眷念。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代: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是我读的宋词里面最凄冷的月亮。离别在即,要走的还是走。一去经年,从今以后,只能睹物思人,更添离愁和伤悲。
送许左丞至白沙为舟人所误
宋代:左纬
短棹无寻处,严城欲闭门。
水边人独自,沙上月*昏。
老别难禁泪,空归易断*。
岂知今夜梦,先过白沙村。
无法想象古人远征他乡的艰苦和夜夜无法入眠思乡的心。我想,在那样一个荒蛮的时期,除了渺茫的信念支撑着那些饱经沧桑的老兵以外,任何的物质和引诱,都不能使他们动容。也正如此,他们的月亮总是和*昏紧紧的连在一起。容易消逝的愿望,不息的信念。
采莲令·月华收
宋代:柳永
月华收,云淡霜天曙。西征客、此时情苦。翠娥执手送临歧,轧轧开朱户。千娇面、盈盈伫立,无言有泪,断肠争忍回顾。一叶兰舟,便恁急桨凌波去。贪行色、岂知离绪,万般方寸,但饮恨,脉脉同谁语。更回首、重城不见,寒江天外,隐隐两三烟树。
月亮已收起了光华,云淡淡的,地上有霜。斜月西沉,霜天破晓,执手相送,情何以堪!很怕看柳永的词。老怕走不出来。这首好些。还是淡淡的忧愁。但凡他笔下的月亮,总是长了翅膀般的天使,自如地把感情和意境一一泄露出来。
夜泊
宋代:周密
月沉江路黑,傍岸已三更。
知近人家宿,林西犬吠声。
那是一个人的回家。夜幕沉沉,想着家里的人切切地等待,步履也不由加快。生活的艰难竟是不能自己做主。总是起早摸黑。然而,还是有些安慰。还是可以泊岸。
夜月
唐代: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万事万物,好似沉睡中惊醒一般,慢慢睁开了眼睛,柔柔地感觉。都是新的开始。
枫桥夜泊
唐代: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如果说“月落乌啼霜满天”多少透示着凄清悲凉,那么“江枫渔火”难道不给诗人一点光明与温暖吗?然而,“对愁眠”却凸现在人们面前。旅途的孤独、寂寞,牵起诗人的满怀愁绪,更遇上残月衔山、乌鸦悲啼,满目寒霜洒遍江天,一个迷茫、凄清、寂寥的背景已经形成,奠定了全诗以“愁”为中心的基调。
江神子慢·玉台挂秋月
宋代:田为
玉台挂秋月,铅素浅、梅花傅香雪。冰姿拮,金莲衬、小小凌波罗袜。雨初歇,楼外孤鸿声渐远,远山外、行人音信绝。此恨对语犹难,那堪更寄书说。教人红消翠减,觉衣宽金缕,都为轻别。太情切,消*处、画角*昏时节,声呜咽。落尽春花春去也,银蟾迥,无情圆又缺。恨伊不似馀香,惹鸳鸯结。
圆圆的玉镜台像挂着一轮秋月。淡淡的傅粉,修得容貌雅洁,额上点了梅花妆香粉白净似雪。洁白无暇,干净剔透。可是仍是稍冷。一个“铅”字又让人沉重起来。
春宵
宋代: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春天的夜晚,是那样宝贵,因为花儿散放着醉人的清香,月亮也有朦胧的阴影之美。这两句诗构成因果关系,前句为果,后句为因。这里不仅写出了夜景的清丽幽美,景色宜人,更是在告诉人们光阴的宝贵。
山居秋暝
唐代: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
西江月·夜行*沙道中
宋代: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关山月
唐代: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月”,出于天山云雾间,一派云海苍茫、气势磅礴、雄伟壮阔的景象。“风”,漫天遍野的大漠朔风,犹如虎啸狼嗥,吹遍玉门关内关外,气势多么庞大,异域何其粗犷。明月依旧、关隘依旧,而历代的长征远戍的男儿却都一去不再生还。没完没了的战争,何时才能停息?
今夜,人在三月的月光里,痴痴地坐,已不知道,今夕何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