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一起读不靠谱的伪心理学破解励志心理学
TUhjnbcbe - 2023/3/27 20:50:00
中科荣膺公益中国 http://ask.bdfyy999.com/

你好吗?当你多年的同学发来简短的问候;你好吗?当你遥远的父母,从听筒里传来空灵的问候;

你好吗?当时隔多年的恋人突如其来的问候;

这三个问题,有多少人回答得好呢?疯狂的励志心理学,各种视频、音频、文章、书籍、课程都指引我们要积极、要强大、相信自己潜能无限。如果不这样,就好像自己脱离了社会,患了抑郁症,跟不正常人似的。

于是我们不说我不好,不敢伤悲、隐藏自卑、刻意幸福,假装欢喜,不敢浪费时间。久而久之,我们在高压状态下,极度紧张地生活,我们不正视生活中那些无常的苦与痛。

无人不知的励志金句:“只要你想要某种东西,全宇宙都会帮你实现。”出自《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爱幻想的人都信了。

“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起来”,比曹雪芹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更飞仙。

急于成功的人都信了。

而实际上,在天秤的两端,我们适得其反,思维混乱,我们比远古的历史人物过得都不快乐。

在追求成功的路上,从某种程度上,励志让我们变得神经兮兮了,那么励志心理学到底错在了?我们心理的伤该如何疗愈?生命的意义该怎么体会?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这本书,《不靠谱的伪心理学》,将为你答疑解惑,满满的“负能量”将颠覆你的思维、平衡你的心理、点亮你的心灯。本书作者斯蒂芬.布莱尔斯,是英国临床心理学博士,著名的临床心理学家。BBC、GMTV、CchannelFive电视屏幕上的心理专家,参与了很多热门节目。著有《父母的超能量》、《少年天使》、《帮助您的孩子在生活中成功》等。今天分享的《不靠谱的伪心理学》是他的重要著作,被翻译成了中文,各大图书馆可借,各售书平台均有售。

什么是不靠谱的伪心理学呢?前几年的热播剧《欢乐颂》安迪和小邱的争论,就是很好的解释。丢了工作,迷失感情的小邱生无可恋。一蹶不振的她要自救,需要励志,于是读了大量的超能量书籍、音频、视频,就诸如要成功、要自信、要强大。小邱靠着这些励志心理学,成功学,似乎一天天好起来了,可当她以为自己完全走出伤痛,自信满满,斗志昂扬地准备重新面对生活时,高智商的成功人士安迪却又把她打回原形,而此时的小邱根本听不进去安迪所说的,那些书上都是骗人的。

从这部热播剧里,我们大概了解了励志心理学很不靠谱,有正能也有负能的一面,但是剧里只给我们做了个提醒而已,具体的我们都接受了哪些不靠谱的伪心理学呢?读完这本书自会有答案,书里24个章节,作者称为迷思,迷失思考。主要吐槽“众所周知”的励志格言,那些被推上神坛的心理学,是疗愈也或是伤害,指引读者理性思考,平衡观念。今天我们分享书中的三个重点内容:正念,成功路上的励志心理误区;精神追求的误区,疗愈及对原生家庭认知的误区。

1.正念,成功路上的励志心理误区

在追求成功的路上,我们每个人对这些慷慨激昂的词语都很熟悉,你一定要有积极的思维,要充满了自信、要有强大力量等等。可“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的能量才能成功吗?

多年来,为了强调自信的重要,许多问题都与自卑成了因果关系,比如攻击性行格式为、学习和工作效率低下,自恋自大,暴力倾向,青少年早孕问题和肥胖格式问题等,都被扣上了自卑的帽子。可事实呢?作者提出,许多暴力事件,大多都不是因为学生不自信而悄悄发生的。

相反,研究发现,大多的暴力事件是因为他们过于自信才发生的。另外在一篇《暴力骄傲》的文章中,罗伊.鲍迈斯特在报告上是这样写的“在实验样本中,反应激烈的那些人,往往都是高度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而恰恰不是那些对自己没有信心的人。”那么真正自卑的人呢?是空喊口号你要自信就有用吗?作者提出自卑的解药是勇气,坚持及时的忏悔,会远远好过那些没有限度的正面评价。在现代的社会中,不自信很难被视为一种美德。当自信被推上神坛,自卑被推下无底的深渊。人们逐渐忽视了自卑的好处:在年《噢》杂志访谈中,喜剧演员杰.雷诺清晰地表达了他的一个观察:“小小的自卑实际上相当有好处,就因为你还不是最好的,所以你还要再努力一点,……。”

谦卑如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于最卑微的位置,却能滋养万物,水不争,但无人不重视它。适度的自卑并不一无是处,比如学习请教的时候我们很需要它,如果你过度自信,没有人告诉你什么新知了,因为你总是什么都知道。自信还是自卑,都有他的好处,我们不必过于自信,也不必过于自卑。

自信给我们好的精神状态,自卑让我们更努力的成长,有助于我们掌握更多的生存本事。思想要开放,头脑要冷静。我们理性平衡。

以上就是为你讲述的第一个内容,要强大和积极思维也一样,没有人能一直强大,也没有人会一直消极。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们允许消极情绪存在,才能更好地拥抱积极;不必太过强大,弱小谦卑也能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励志心理学都说,积极的人像太阳,消极的人像月亮,可是六月的太阳会伤人,温柔的月光也能照亮了地球千万亿年。

2.精神追求的误区

好了,说完这个,我们接着说第二个重点内容,精神追求的误区。人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总是口是心非地强调精神比物质重要,我们总是听说,那什么什么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活着,让生命活得有意义,就要追求精神上能量,并且价值连城,无法用金钱来计算。

精神大于物质最露骨,最偏激的励志心理学,莫过于《秘密》这本书,作者在吐槽这本书时,提醒读者系好安全带。因为这本畅销书的作者反复告诉我们,通过意念可以在较遥远的地方控制现实世界。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吸引力法则”,你想要什么,只要渴望它,就可以得到它。我们在脑子里装有什么东西,就必然会把我们带到那个东西面前。如果精神真的能控制现实世界,如此玄妙,可非洲为什么还有挨饿的孩子?靠精神意念不就好了。

你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这种精神胜于物质的时候,只有初生的婴儿,不高兴了,饿了,痛了,只要精神方面表现出来,婴儿想要的母亲都会给她。对这本商业畅销书,作者毫不客气指出,他就是赤裸裸地让人们相信,精神胜于物质,虽然这一观点在众多文学作品和大众心里也占有一席之地,但精神就一定大于物质并不科学,尽管有实验证明精神的重要性大于物质50%,但多出的0.02%的数据太微不足道。精神追求,我们一定要活得很快乐?

励志格言里,心理学,芸芸众生的我们,无不引导着我们要追求幸福的生活,让自己活得更快乐。父母希望子女快乐,子女希望父母快乐,爱人希望你快乐,朋友希望你更快乐。而本书作者则认为,过于追求快乐,并不是一件好事。

在励志心理学的鼓吹下,快乐成了“最大幸福法则”的忠实用户,这样我们处处把快乐最大化,痛苦最小化,当成我们的道德责任和幸福指标。可研究显示,即便是积极的精神状态,也会有它的负面作用。

在一项研究人们如何玩游戏的研究当中,证明那些快乐的人往往更加自私,而那些没有那么快乐,但公平公正的人则会没有那么自私。更多的研究也证明,正面的情绪也会带来不可预料的负面效应,快乐的人不注意细节,快乐过头的人,会倾向于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

如果这些负面效应和你没有什么关系,也要注意,不管你多么渴望幸福快乐,实际上你能够获得的幸福,永远都有一层无形的天花板,阻碍你攀登最幸福的顶峰。就好像天山边的云朵,无论你是攀登最高峰,还是乘坐嫦娥航空,你永远都触摸不到。因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你越是追求幸福,你的幸福,就越是对你躲躲闪闪,你对此就越是望而不及,永无止境。

以上是为你讲述的第二个重点内容,精神不一定大于物质,吸引力法则只不过把现实的巧合或本来就可能的事物放大了,说得夸张点妖魔化了,而人们相信它,吹捧它,一方面是人们太渴望不劳而获了,或者它本身也对应了一些人和事。美吸引美,在演艺圈是必然的,财富吸引财富,在金融圈那是正常的,学霸吸引学霸,那也是必然的,这都是自然规律,何必把它神话呢?毕竟人要生存还是需要脚踏实地。人活着不要刻意去追求快乐,感受悲伤才能更快乐。

3.疗愈及对原生家庭认知的误区。好了,讲完第二个重点内容,下面我们说说讲最后一个重点内容,疗愈及对原生家庭认知的误区。

思想真的能疗愈身体吗?我们普遍接受这样一个观点,我们心情的好坏影响我们的身体,身体的不适与我们的情绪相关。加上神经肽的研究使我们不得不信。汉密尔顿博士提出精神可以治疗身体疾病,他解释说,因为思维可以使大脑分泌专门的神经肽组合,转而影响体内细胞的DNA,再刺激骨髓的干细胞生产,促进治愈。

本书书作者史蒂芬.布莱尔思博士反驳了这个观点,因为在身体的其他部分,也会产生神经肽,当这些神经肽到达大脑的时候,也会影响大脑。那么确切地说,是身体影响了大脑,而不是大脑影响了身体。想想身体有疾病的时候,多大程度控制了你的大脑和喜怒哀乐。“你可以想象让自己身体健康”很遗憾,多项研究结果与我们认为的不一致。这种想当然的观点如捕风捉影,保持积极的思维和愉快的心情,并不能增强你的体质。健康思维的价值在于减少不健康的不幸思维,对身体的健康并没有起到治疗作用。烦躁易怒,脾气暴躁的人是种病,是他的身体有病,影响了他的思想,要不然疏肝解郁的药怎么能治疗好他的病呢?

疗愈法拥抱内心的孩子

历来认为,童年的状态是知识和精神的启蒙。““拥抱内心的小孩”的心理治疗支持者,关心受过创伤的孩子,她们儿童时期受过的创伤需要被安抚,才能填补成年人应该具备的能力。可是拥抱内心的小孩,重拾自己,可以是美好的回忆,也会是伤痛的魔力。对于这种疗愈法,作者这样写道,“治愈内心的孩子。”矫情,又多愁善感。那些乐于称颂内心的孩子的人,对于孩子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可能都不清楚。这种观点既幼稚,自作多情。另外也有一些评论家指出,内心的小孩就变成了精神出现问题的替罪羊。这样对出现问题的人,有害无益。因为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根本没有能力决定什么该发生,即便发生了,也没有能力改变。还提时代已经过去,时光不轮回,身体和思想也不会定格在从前,拥抱记忆创造出的小孩,可能会美好,也可能很糟糕。可眼下是我们已成年,要为成年人的行为负责,不必找借口,要活出成年人的精彩。

生活一团糟,都是父母的错吗?不教父之过,这句老生常谈的话,给励志心理学家提供了完美的素材,于是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心理学所说的,成年后的你,取决于童年时的你,特别是你有个很糟糕的成年,还有个很糟糕的童年的话,会更加坚定地相信,然后你开始抽丝剥茧的寻找父母的错,而自己对错误的行为毫无责任。对于这个观点,加拿大作家劳伦斯.彼得博士取笑地说:“精神分析疗法,通过忏悔父母高堂的短处,来治愈我们的过错。”而作为父母的,也心甘情愿承担孩子们的错误,为孩子的治疗买单。一名叫哈里斯的智慧女人,摧毁了这个公认的观点,她研究得到了一个很大胆的结论:一旦基因影响成为定局,那么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方法对孩子的个性起不到任何作用。也就说,与父母做出相同行为的因素是父母的基因起了作用,而并不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方法。父母不是神,不能主宰你基因的好坏,也掌控不了你的人生行为。所以一犯错,就责怪父母的心理,要改变了,其实不管从基因还是后天教育,责怪父母都是徒劳的。

总结:我们主要讲了正念平衡,精神追求,疗愈与父母三方面的内容,不靠谱的伪心理学告诉我们对待一个观点时,不极端,不执着,不盲从。面对形形色色的心理误区,我们要自我管理,相互平衡,折中调和,合乎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也如同我们国家古老的中医文化,阴阳调和,阳主动,阴主静,动静结合。也很像我们工作时需要孔子的有为思想,而我们累了,休闲生活的时候需要老子的为思想。

在这个信息爆炸,正能量盛行的时代,我们活得很不轻松,为了更轻松,我们每天为自己加油打气,每天都是绷紧的弦,不计代价的付出时间和金钱去追求快乐,获取正能量,那些上万的课程值得我们反思,生感苦难时,我们是自己渡还是寻求外援?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起读不靠谱的伪心理学破解励志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