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傍晚暴走十余里,大汗淋漓,身轻神爽。聚在友人家院子,灯下纳凉,品饮煨烤的普洱茶。一起酝酿小长假的安排,没有定论。突然,一只小虫扑灯而来,歇爬在我的右肩。轻取细看,多么熟识的知了(蝉),体型娇小,如女子的指甲盖一般,身体墨绿,两翼透亮,乍看很似牛虻。当地,各种不同的知了,有着特定的名字,便于认知与区别。这个种类叫“咩~喃”,也叫“溻水知了”,大多数人一见到它,立马会想到母亲!那是,缘于一段从孩提时代就耳熟能详的传说。顷刻,让我回想传说,念起了母亲……
远古,烈日当空的晌午,大地被烤得冒烟,一对母子相互搀扶着行走在滚烫的征途,不知行了多久,走了多远,早已水竭粮绝。母亲将大多数水和食物给了未成年的儿子,饥渴使她奄奄一息,倒下晕过去了。儿子急得瞪眼哭,转念又明白,唯有水才能救母亲!腾的拾起空空的竹皿飞奔而去,誓死找到水源,取水救母。可怜的儿子不知跑了多远,过了多长时间。终于找到水源,取到了清洌甘甜的泉水。一刻不敢停歇,送到母亲身旁……上苍哪!母亲已气绝多时,再也救不活了。他把泉水滴在母亲龟裂的嘴唇,趴伏在母亲的身体,不停地蹬地哭泣,重复啜吟“咩~喃,咩~喃!”。直到哭死了,化成一只弱小的知了,在每个炎热的夏天,重复鸣唱“咩~喃,咩~喃!”,后人以其叫声,为其冠名“咩~喃”。飞翔时此起彼落间,喷洒出点点滴滴的晶莹水珠,仿佛在给母亲喂水,所以又得名“溻水知了”。
语音“咩~喃”,与滇西南少数民族语言——傣语,是相通一致的,傣语中:咩,是妈~,喃是水,译为“妈~请喝水!”。
小长假去向,心意坚定了!次日清晨,驾上老塔直向百里外的老家,奔投母亲……
作者:周忠华
(普洱印象出品,转载注明出处,违者必纠!)
普洱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