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套WPS格式教案打
TUhjnbcbe - 2022/5/31 19:45:00
刘*连出诊时间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830/9380888.html

提示:点击上方蓝色字体“鱼跃清北”↑快来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会认“坝、汉”等10个生字,会写“晨、汉、球”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能和同学交流课文中有新鲜感的句子,说出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2.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2.板书课题:大青树下的小学。
  3.教师配乐范读。
  三、试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提示一下。
  四、分组朗读,小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五、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晨、绒、服、装、读、影”。并且在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晨”是上下结构,注意“辰”要拖着“日”,相互要结合紧凑。
  “绒”左右结构,由“纟”和“戎”组成,右边的“戎”共六笔,不要漏写。
  “服”的“月”字旁要瘦一些。
  “装”是上下结构,书写要紧凑。
  “读”是左右结构,右边是“卖”,不是“买”。
  “影”是左右结构,右边三撇,写得匀称。
  b.学生写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和同学交流课文中有新鲜感的句子,说出这所学校的特别之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读出对这所小学的喜爱之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通过朗读感悟民族小学的美。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完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学生读后交流。
  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c.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
  d.配乐朗读这一段。
  2.第二、三自然段。
  a.“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铜钟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譬如:大家专心听讲,窗外有猴子蹦来跳去都不去张望;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手举得高高的;读书时整齐响亮,声音抑扬顿挫……
  c.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d.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样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
  4.第四自然段。
  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样的印象?交流感受。
  b.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c.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感情朗读,比赛背诵。
  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四、抄写句子,加强积累。
  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
  五、综合性学习。
  你们的课余生活是怎么安排的?让我们把每天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可以用日记的方式来记,也可以用列表格的方式来记,以后我们再来交流。教学反思:

2.《花的学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文的2个生字,会写8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重点:
  识字与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联想感知,激趣引入:
  1、说说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2、你们可知道某不但我们有学校,连花儿也有学校呢,今天学习第十课《花的学校》,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划出生字词,标出小结,质疑。
  2、听课文朗读录音,认真听生字的发音。
  3、检查生字学习的情况。
  4、学习词语库中的词语。
  三、再读课文:
  1、同桌合作读文。
  2、汇报朗读,点评。
  3、全班齐读,熟悉课文。
  四、学写生字:
  1、出示今天要写的8个生字,观察每个字的特征。
  2、指导几个字要注意的地方。
   “润”字里面没有点;
   “罚”下面一个言字旁,一个立刀旁;
   “互”的不顺要注意。
  3、认真书写,强调书写的姿势。
  4、评价书写情况,展示作业。
  五、课堂小结:
  你读了话的学校这一课,有什么感受呢?
  六、作业设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画一幅花的学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课文,展开想象,感悟、积累语言;感受花孩子的活泼、调皮;想想花的学校释什么样子的,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想想文中描绘的情景,感受大自然的花富有的灵性、童真童趣。教学难点:
  学生对花的学校的了解,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本课生字。
  2、检查朗读课文的情况。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分大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由回答,说话练习:
  什么时候,花孩子会从无人知道的地方跑出来呢?花孩子又是什么样子呢?
  3、你在学校里最开心、最快乐是什么时候?
  讨论交流,进行说话练习。
  4、说说花孩子的妈妈是谁?
  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展示绘画,指导朗读:
  1、请同学们把上节课布置大家画的花的学校展示出来。
  介绍自己想象中的“花的学校”。
  2、点评学生绘画。选择一段配画朗读。
  3、指导背诵第一小节。
  四、介绍作者,推荐阅读:
  1、介绍作者泰戈尔。
  自由阅读信息窗的内容。
  2、推荐阅读《泰戈尔作品集》。
  五、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有美而富有童趣,作者从花的身上产生了丰富的想象,我们以后也可以运用拟人的手法来写植物,相信大家也会写得很有趣。
  六、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第一小节。
  2、把学生画的花的学校在教室的墙壁上展出。
  3、课后阅读泰戈尔的作品。

教学反思:

3.《不懂就要问》

教学目标:
  1、学会“要、时、着、思、很、讲、把、面、怕”9个字,会认“懂、那、背、刚、勇、答、题”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及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课文。教学重难点:

体会遇到问题要积极面对,不懂就要问。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孙中山是我国的国父,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他小时侯上学的事情。
  2、板书课题,读题。
  二、找“生字伙伴”,评“识字大王”
  1、教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勾画出“生字伙伴”。
  2、合作交流:
  这些生字你认识几个?做“小老师”教同学们读一读,争取把字音读准。
  3、以小组形式向全班展示学习情况,评选“识字大王”。
  4、出示生字词卡片,全班认读。
  三、感悟课文,指导朗读。
  1、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同坐合作读第一段和第二段,评选最佳合作小伙伴。
  3、学生充分朗读第三段,重点指导:“他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鼓起勇气说:‘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体会孙中山先生勤学好问的精神。
  4、读第四自然段,重点指导读最后一句。引出话题,你平时在学习的时候,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呢?
  5、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评选勤学小星星。
  四、扩充练习:
  如果你以后遇到不懂的问题,你会怎么办呢?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我的暑假生活

教学目标

1.有表达的兴趣和自信,愿意把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交流。

2选择别人可能感兴趣的内容重点讲述。

3.恰当使用图片和实物。

教学重点

认真听别人讲话,同时把要讲的话说得清楚、明白,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是本次活动的重点。讲的时候可以出示相关的图片或实物,帮助别人更好地理解你讲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你们刚刚度过了小学阶段的第一个暑假,漫长而难忘。你在暑假中都到过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指名来说一说)哪些是你最感兴趣的?有些什么感受?把你去过的地方、做的事情、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地说给老师和同学们听一听。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我的暑假生活"。
  二、师生交流。
  1.出示挂图:请同学们仔细看看插图,每幅图上都画有哪些人?他们都在干什么?说些什么?是怎么做的?你还做过其他的事吗?
  2.指名说一说(由同桌两个相互说一说)。
  三、学生分小组交流发言。
  1.从四幅图中选一幅想一想,说给同学们听,也可以说自己暑假里做的事。
  2.分小组交流。(引导孩子学会倾听)
  3.交流完毕,每个小组推选一名说的好的同学准备好内容,准备在班里发言。
  四、全班交流。
  1.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在小组里讲了自己或者暑假里做过的事,各组又选出了讲的好的同学在班级里发了言,希望你们专心听,听一听这些同学说的是什么事,他们是怎样做的及有什么感受。
  2.同学们轮流发言。
  3.评一评。选出今天的明星。
  五、教师总结。
  1.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知道了同学们的暑假生活丰富而多彩。有的同学暑假里不忘记读书学习,有的学电脑,有的和爸爸一起学习游泳,有的还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也有不少同学和老师或爸妈一起游览观光,特别是--参加了夏令营,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2.同学们认为怎样的暑假生活最好、最有意义呢?(自由说一说)
  3.只要是对自己的学习、身体、品德有好处的活动都是可以参加的,希望同学们在今后每一个暑假中都过得有意义而且愉快。

教学反思:

习作《猜猜他是谁》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观察人物的外貌、性格和兴趣爱好。

 2.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性格、兴趣爱好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3.培养学生通过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描写人物的外貌、性格和兴趣爱好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写出人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玩游戏,轻松导入。

1.猜猜他是谁。

这节是作文课,我们先来一起做个游戏好吗?游戏的名字就叫“猜猜他是谁”。要求学生说出你的好朋友的一些情况,让同学们猜一猜你说的是谁,在最短时间内被同学猜出来说明你介绍得很好,能抓住朋友的特点来说,这样的同学为胜者。你们愿意一起游戏吗?(学生自由上台发言,隐去姓名随意介绍班上的一名同学,其他同学根据自己的判断,说说这个同学是谁?并说出性格特点、外貌特征等。)

2.让同学们猜一猜,猜对的同学要说一说你是如何想到的。

3.评价刚才说的同学是从哪几方面说的。

4.明确写人的要求:通过刚才的游戏,同学总结一下,你要如何介绍才能让同学们很快地猜中你说的那个人?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同桌交流一下。

二、介绍同学,交流讨论。

1.想一想,我们可以从那些方面介绍一个人?(自由交流)

外貌、性格、爱好以及优缺点等。


  2.全班交流:别人是怎样评价这个同学的?你认为他最突出的一两个特点是什么?


  3.同桌互说互评,尝试口头习作。

(1)要求抓住一两个特点介绍一个同学。

(2)互相评议介绍得是否具体。

三、听范文,打开思路。

1.老师朗读一篇介绍自己同学的文章,请同学们听清楚:

(1)老师从哪几方面介绍这个同学?是如何介绍的?

(2)为了能更突出特点,老师用了什么具体事例?

2.课件出示例文

他有一头黑油油的头发,弯弯的眼睫毛,亮晶晶的眼睛,眼角底下有一个调皮的小黑点。他性格有点内向,不爱说话。他有一对甜甜的酒窝,一笑起来特别好看。他喜欢运动,每次都跑在最前面。他上课认真听讲,回答问题非常积极,作业很整齐,字写得很大、很漂亮,每次考试他都是最好的。我喜欢他,他是我的好榜样,我要向他学习。

他是谁,你们猜到了吗?

3.学生交流。

4.教师小结方法。

按一定顺序描写人物的外貌特征;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不必面面俱到;通过具体事例来突出人物的特点等。(板书:外貌特征具体事例)

四、玩中交流。

1.玩“猜猜他是谁”的小游戏,让学生自主练说。

2.说中抓住学生说不准确的地方进行对比观察:区分高矮、胖瘦、脸型、衣着、爱好等方面的差异。

3.学生选择一个同学进行认真仔细地观察,让别人不知道你在观察他。和同桌说一说,猜一猜。

五、学生习作。

1.写话要求:

(1)每段开头空两格;标点符号占一格;不认识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等。

(2)突出人物特点(外貌特征、兴趣爱好等)。(板书:兴趣爱好)

2.学生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品读欣赏
  1.把全班同学的作文展示出来,举办活动;猜猜他是谁?看看你根据谁的作文猜出了他的写作对象?是依据哪一点出来的?
  2.哪些同学的写作对象没有被猜出来,就把那篇作文展示出来共同修改。
  七、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

语文园地

教学目标

1.交流平台,积累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2.词句段运用,学习积累带有人体部位名称的成语,有感情朗读本单元的精彩句子,练习给兴趣小组起个有创意的名字。

3.通过看图、感悟、体验、诵读,体会古诗《所见》,帮助小学生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

积累词语和句子,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

1.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利用插图,了解古诗大意。

2借助拼音自主阅读词语和句子,交流不会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二、交流平台

◇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我愿意我是一个更夫,整夜在街上走,提了灯去追逐影子。

1.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2.说一说,说说这些句子有趣在哪里,你是怎么理解的?

3.背一背。

多种形式的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熟读成诵,看谁背诵得快。

4.抄一抄,把这些有趣的句子抄写在你的笔记上,可能的画配上插图。

5.教师评议,并小结:课文中或课外阅读中往往有一些很新鲜、很生动、很有趣的句子,看到这样的句子,我们要多读几遍,并抄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积累下来。(板书:新鲜、有趣的句子)

三、词句段运用

(一)词语积累。

摇头晃脑披头散发张牙舞爪提心吊胆

面红耳赤手忙脚乱眼疾手快口干舌燥

1.读一读,指名读,齐读,男女比赛读。

2.说一说,小组交流,读读词语,看看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这些成语都是带有人体部位或器官名称的成语。(板书:成语)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人物的,有的描写人物动作,有的描写人物神态,有的描写人物心理。

4.想一想:这些加点的词是什么意思,能不能做动作演示一下这些动作。

5.演一演:先小组内各选一组动词演一演,再选小组代表上台表演。

(二)句子积累。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评议。

2.说一说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板书:句子)

小组交流,代表展示,师生评议。

3.怎样才能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读出感情?

自由练读,分小组比赛读,代表展示读。

(三)给兴趣小组取名字

在班里组织几个兴趣小组吧!试着给每个兴趣小组取个响亮的名字,吸引有相同爱好的同学一起开展活动。

1.读一读这些兴趣小组的名字。(板书:兴趣小组)

2.说说你对这些兴趣小组名字的理解。

如“黑白棋社”肯定是下围棋小组,围棋有黑色棋子和白色棋子。

3.你喜欢什么兴趣小组,你也试试取个名字。

比如,书法兴趣小组,取名为“小小书法家组”;钢琴兴趣小组,取名为“朗朗钢琴社”……

四、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 

所见

清代:袁枚

牧童骑*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师范读,学生跟读。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自由朗读。

3.教师简介:《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是清代文人袁枚所作。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板书:《所见》五言绝句)

4.词语解释

(1)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2)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3)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4)欲:想要。

(5)捕:捉。

(6)鸣:叫。

(7)立:站立。

5.看注释,小组合作,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6.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译文:牧童骑在*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创作背景:《所见》这首诗写的是一个放牛的小孩骑着牛,大声地唱着牧歌,大概是想捕捉那只鸣叫的蝉吧,忽然停止了歌声,站立在柳树旁。这一切叫袁枚看见了,袁枚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袁枚亲眼看到的。

作者简介:袁枚(-年),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7.读出韵味

这首诗可以按照这个节奏读:

牧童/骑*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8.熟读成诵。

在理解和会读的基础上,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教学反思:

正文结束!

为了方便您下次阅读,请您长按下图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套WPS格式教案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