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中社发布的北极星3出水照片
美*的三叉戟IID5出水
与年首次公开试射的北极星1和年首次试射的北极星2相比,北极星3外形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头部整流罩的气动设计。北极星1外形与前苏联R-27潜射弹道导弹和我国的巨浪-1非常类似,弹头整流罩采用的是带巨大稳定裙的圆锥体设计,其能够有效降低在大气层内飞行时的阻力。但是由于潜射弹道导弹是从水底发射,所以它需要先经历海水介质,之后才进入大气飞行,而圆锥体整流罩的设计虽然适合大气高速飞行,但水下流体性能却并不好,反而是卵型钝头的设计更适合导弹水下运动和减阻。所以美国人在发展潜射弹道导弹的过程中,就逐渐的从使用锥体头部设计的北极星A1和A2(美国早期潜射弹道导弹也叫北极星)改进到了使用卵型钝头的三叉戟系列。朝鲜北极星1
美*潜射弹道导弹从北极星A1到三叉戟IID5的外形变化
不过卵型钝头设计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在大气层内高速飞行时的阻力太大,影响导弹大气层内飞行性能和射程,所以美国人在三叉戟的头部整流罩内设计了一个可伸缩的减阻杆,平时收缩在整流罩内,当导弹出水发动机点火4秒后再伸出整流罩。和美国人不一样的是,我们的巨浪2潜射弹道导弹则是采用了在导弹锥体整流罩外部再加一个钝头整流罩的双头罩设计来解决导弹在水中和大气中运动矛盾的问题。当巨浪2出水点火后,钝头整流罩会被抛掉,导弹露出锥体整流罩后,再在大气中飞行。这种设计在不降低导弹大气飞行性能的情况下能够有效提升水下运动的流体性能,但是缺点是增加了发射过程的复杂性,主要是多了一个低空抛罩的步骤,同时也不利于导弹尺寸和重量的缩减。三叉戟IC4头部伸出的减阻杆
巨浪2使用了双头罩设计
从北极星-3的外形来看,显然朝鲜技术人员是走了美国人的三叉戟卵型头的设计,但是从朝中社发布的发动机点火后的飞行图来看,北极星3的头部没有像三叉戟那样很快伸出减阻杆,可能他们更看重导弹的水下运动减阻和出水稳定,至于射程和大气飞行性能则被放在了次要位置,所以没有搞伸缩减阻杆的设计。当然也有可能是放减阻杆的高度要比三叉戟更高,记者没拍。另外,弹体高清图的细节还显示,北极星3的头部侧面还有开孔,可能是气泡生成孔,用于在水下生成包裹弹体的气泡,隔绝弹体与海水接触,降低水下阻力。这个设计在其他国家的潜地弹中也能看到,比如巨浪2的主动空泡技术。头部没有减阻杆设计
头部侧面的开孔
在性能方面,虽然朝中社没有透露半个字,但是外界还是能根据韩国参谋本部发布的监测数据来进行推测的。根据韩*掌握的情报显示,此次试验是在2日凌晨进行的,为了方便地面遥测(朝鲜没有远海测控能力),使弹头不至于落的太远,试验特意采用了高弹道模式,弹道最高点的高度是公里,最终导弹飞行了17分钟,落点在发射点公里外。这个数据如果换算成标准的实战弹道,那么北极星-3的最大射程应该是公里左右,属于标准的中程弹道导弹。而和年测试的北极星-2相比,北极星-3的射程并没有远多少,这显示两弹的尺寸可能相差不多。北极星2
朝鲜新弹道导弹潜艇
虽然朝中社这次没有发出试验载台的照片,但从现场情况来看,这次试验应该不是用潜艇打的。目前,朝鲜新一代改装弹道导弹潜艇还没有下水,而之前试验北极星-1的新浦级装不下北极星3,所以这次应该是和之前一样,用的特制的水下发射台打的。而从新艇的和新弹目前的生产和测试情况看,这两者显然是一体配套项目,等到北极星-3试验完成的时候,新的弹道导弹潜艇应该也已经完成基本海试了,到时候弹艇结合再测试,基本上就可以服役了。至于这个弹道导弹潜艇和北极星3对朝鲜有没有意义?我认为还是有的,因为朝鲜本土本身面积就狭小,而且又是多山地形,所以陆基弹道导弹部队没有多少机动回旋的余地。而装备了弹道导弹潜艇之后,就等于是把导弹部队的活动空间扩展到了海上,虽然仍然只能在近海活动,但这也是增加了美、日、韩反击的难度。至于射程嘛,只需要打到驻日美*也就足够了。欢迎搜索ID:qqmiljwt或长按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