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素丽
炎炎夏日到来,便开始期盼知了的叫声了,有了这代表性的歌唱,意味着一年里捉解了猴的日子开始了。儿时捉解了猴的乐趣延续到现在,默染了娃儿。
小时候夏天放学早早吃过晚饭,就和小伙伴们相约着出门捉解了猴了。这种捕捉的热爱想来原因有二。
其一是为着那口美味,多年不变的味蕾盛宴。腌过之后油锅里炸熟的解了猴,香气四溢,吃进口中咸香酥嫩,先吃上边赛过牛肉般有纹理的香而不腻的肉,味美非鸡鸭肉所能及,既无腥味,又没有一点肥,用现在的话说属于高蛋白低脂肪的保健美食;对于不爱吃肥肉的我,简直是最完美的选择。下边的部分带皮吃酥软香嫩,有时特意去掉外皮只吃软嫩的肉,味美之余更易消化。
其二大约就在于寻找的乐趣了。解了猴想来是为了自我保护,又有灵敏的光感,总等着夜幕来临,借着夜色的掩护悄悄地从洞穴里爬出来,爬过地面爬到树干,枝头,到了足够高的高枝上,觉得安全了,安静休息之余就开始酝酿华丽蜕变了。
晚饭后带着装备,一把小铲子,一个手电筒,一个罐头瓶,怀着满满的期盼就出门了。天没完全黑之前,小伙伴们多是在地表面上寻找解了猴的洞口,村边的树林里那时是最热闹的,到处是或弯腰或蹲下挖洞的身影,时不时传来一声“这儿有一个”,惹得周围的人也跟着激动得过去围观。解了猴爬出地面之前大约也会望风,先在洞穴上开一个薄边的小口,觉得夜色足够黑了,就拱出洞,寻找新的安身之处。寻找的时候地面会有很多小洞,较多的是蚂蚁洞,洞口很小,有时会被误导拿小铲子铲几下,看着没有变大就知道判断错了,继续寻找。解了猴洞口小边缘薄,用手轻轻抠掉边上的一层,洞口随即变大,就能看到蜷着身子的解了猴了,伸进食指或者一根小棍棒,等它抓着爬出来,有时等着就是不爬,就把洞口挖深,探着它的小爪子一拎,带点羞怯的解了猴就到手了。开心得把它放在手心感受它的爬行和存在,然后满足的放进罐头瓶,开始下一只的搜寻。
有时半天找不到新洞,就在旁边有几个出过解了猴的大洞旁边展开地毯式的挖掘,把那周边的地皮都铲一个遍,期望能发现藏在地面下的它们,总会时不时有小惊喜,铲着铲着就出来一个新洞,解了猴恰好就在洞中。关于挖洞,有时也会判断失误被吓一跳。记得一次挖开个小洞,洞口越来越大,以为是解了猴在洞里,伸手摸摸不对劲,拿手电洞仔细照发现是蛤蟆,不由得一顿惊吓,再不敢轻易伸手进洞了。
相比之下,天完全黑下来拿手电筒照树干树枝捉解了猴会轻松很多。夜色下,解了猴陆续爬出洞了,草丛里,大树底下,树干上,树枝上开始有它们的身影,每每照到树干上有爬行的解了猴,都会惊喜一番,揪下来轻轻放进瓶里。一般一晚上能捉十几只我们就很满足了,收工之后满心欢喜得带着它们回家了。有耐心的大人沿着沟渠边的树林走一圈有时能捉几十只,再晚些时候还能捉到蜕变中或者刚刚蜕变完的软嫩的知了。
吃炸解了猴听起来有些残忍,只是这食物链是自然界存在的,民又以食为天,享受美食也即无可厚非了吧,这么想着吃的时候就没有了负罪感,只有香酥美味的舌尖幸福了。
现在住的小区,一到夏日傍晚,有树的地方就有忽明忽暗的光线,人头攒动,人比解了猴多。经常一片小树林被反复的照过很多遍。带着小淘气捉一次解了猴之后,他也喜欢上了这活动。小家伙开始有点胆怯不敢摸爬着的解了猴,慢慢胆大起来喜欢放在手里或者衣服边上看它们爬行,晚饭后就黏着我去捉。碰巧的时候一晚能捉四五只,到手的小生命儿子爱不释手,我也不忍心拿来腌了,孩就当宠物一样拿回家放在桌子上,沙发上,绿植上,看它们爬行。有时分给我一只,看它们爬行比赛,乐此不疲。睡得晚的时候能等到看解了猴蜕变,先是上半身外皮一点点裂开,慢慢得柔软的身体和翅膀从壳里抽身出来,孩子总是兴奋于看到新的变化,直到完全蜕变出来知了。
到睡觉时间了孩还恋恋不舍,给它们搭个小房子,安顿好了才慢腾腾得上床。有解了猴的日子,早上起床是最让我省心的,不用叫醒孩自己一大早就醒了,光着脚丫下床就要去看解了猴,那时它们大都变身成知了了,翅膀也硬了,走近一碰就开始在屋里飞腾。
犯馋的时候,就去市场上买点解了猴过过嘴瘾,它们的身价也是水涨船高,轻易不舍得下手。
今夏还没听到知了”悦耳“的歌声,不过已经全身心的期待等待着了。
来源:我的县城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