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克龙
图:蒋思锋等
我的家乡在苏北复新河畔,虽然地处偏僻,生活条件还不是那么富裕,但生活在那里的父老乡亲仍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家生活,辛苦地经营着自己的土地,用汗水浇灌着心爱禾苗,盼望着夏种秋收。
走进村头,树荫下总会有上了年纪的人在拉呱纳凉,下地干活的人们也会停下脚步凑个热闹,天南地北地聊上一会,孩子们有的尽情玩耍,有的捧腮倾听。
今年种的大蒜没挣到钱,蒜苗没人要,蒜苔随便拔,这大蒜收下来只卖五六毛,去掉成本和人工费就剩不了什么,麦收过后几十天都一直干旱,种的苗也不长,这农民种地可真难啊。
多年不遇的连续大旱困扰着老百姓,烈日似火,连续高温,你今天浇上地,明天就会干,离河水远的地用不上排灌站,就得自已用汽油泵来抽,这汽油又贵,浇一回地一亩得几十块钱的油钱,真让人心疼。
汽油泵可放到机井里抽水,为了节省水,用塑料管接上送水,有的地离机井远,光管子得有半里路长,放管子还轻巧些,收的时候带着一管子水还得把它放出来,从一头抬高慢慢拽着让水外流,那累就别提了。
浇后地后,就得抓紧点种,不然那晒死人的太阳又把地给晒干啦。
夏种得抢时,种豆不让耧。人们哪顾得上回家吃饭,在田间地头胡乱吃上几口还得抢墒播种。
大旱过后终于等来了一场迟到的大雨,劳累的人们可以得以暂时歇息。听那村后荷塘的青蛙重抡战鼓,树上的知了和唱,紫燕在翩翩起舞,滿塘的荷叶听的如痴如醉,就连那蜻蜓立头都全然不顾。
邻家大嫂用一根绳拴上一块砖使劲往河中一扔,慢慢地向上拽,把一大群菱角殃给拉了上来,虽然今年天旱长的不饱满,但还是鲜嫩诱人。
荷塘深处那亭亭玉立的莲蓬歪着脑袋等待人们去采,剥开绿绿的外衣,扔进嘴里,甜中有苦,苦中有甜,那里莲甜心里苦啊。
看莲籽多好看啊,趁着鲜嫩还好吃,一老就吃不动了。
要说生命力强的就数仙人掌了,耐干旱,不择环境,在哪儿都能生根发芽。
村东的大叔,年纪大了也不闲着,喂了几只小狗,整天与动物打交道,他说这些动物也有情啊!
养蜂人家的孩子们,用塑料盒端着爷爷给的蜂蜜,用小手沾着吃,引得蜜蜂跟着飞,小姐姐问妹妹,甜不?
现在的村庄基本上成了空心村,青壮年人都到外地上班打工,一年也回不了几天家,村里的老房子大都无人居住,要不是有绿色罩着就更加显得凄凉。
年青人外出打工,年老的父母都到儿子新楼房里看孩子看家。留守老人陪伴留守儿童这似乎成了农村普遍的现象。
院外的北瓜花,每天清晨早早地开放,老人们也早早地起来,给北瓜兑花,把剩余的花摘下来,做个汤也算新鲜。
有播种就有收获,北瓜那一个个在绿叶下护着,嫩时当菜老作饭,是老百姓最爱种的菜啦。
这个探露出屁股的洋菜瓜,长得咋那么像西瓜。
这是长北瓜,肉多瓤少,最受人们喜爱。
那猫儿悠闲自得,在墙头屋顶穿梭,如今喂猫的越来越少了,那猫也改了自古以来的品性,不会捕捉老鼠了,有的还与鼠做起了朋友,老百姓也不待见它,渐渐地成了野猫,自生自灭。
农村的老人养鸡的也越来越少,偶见一家养的,也是老母鸡抱的小乌鸡,这种鸡下的蛋是绿色的,喂小孩最好。
长大后的小鸡,老式平板车,还有看家狗,在农村虽说不多见,但还是能看到的,这才是古朴的农家风光呐。
农村人有农村人的活法,种地收入不景气,就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养鱼池中拉鱼也能增加点收入,虽然吃苦不少,但还是比闲着强。
夏天拉鱼更辛苦,起早贪黑,虫叮蚊咬,鱼也值不了多少钱,为了多收入些,但还是去做。
家庭妇女一到夜晚就拿上照明灯去田间捕蚂蝗,深一脚浅一脚,满脸汗水,一身的蚊虫,每天也能有几十块,百十块的收入。
家乡的父老乡亲的生活简单而平凡地每天重复着,辛苦与快乐并存,犹如这青青的柿子,生长过程中是苦涩的,但成熟时却是甘甜的。这不正是老百姓真实的写照吗?
昔日的池塘,再也找不到往日的喧闹,取而代之的是无可复加的沉寂……
爷爷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蹲坐,一年天,他最期待的日子,就是在春节时子孙们回来……
家乡的每一处风景,每一寸土地都倾注着父老乡亲的汗水与心血,那一草一木都值得我们留恋,去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