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艳飞)
恰逢金秋,支部组织前往袁隆平水稻博物馆参观学习。博物馆里,石斧、石犁、曲辕犁、蓑衣等琳琅满目的实物陈列于我而言,一点也不陌生。一幅幅农耕场景饱含着亲切感,不禁使我热泪盈眶。我细细感受着“禾下乘凉梦”的光辉力量,品味着水稻的生长历史,被唤醒“双抢”记忆。
从前,在地处丘陵地带的我的家乡邵阳,人们普遍种两季水稻。早稻在七月成熟收割,随即翻田,插上晚稻。晚稻秧苗须在八月前插下,否则收成减少甚至绝收。二十天左右的时间,挨家挨户争分夺秒抢收抢种,大家称这段时间为“双抢”。
“双抢”承载着劳动的艰辛,丰收的喜悦和耕种的希望。每一个湘中农村的孩子,都有着难忘的“双抢”记忆。现在的孩子已全然无法想象和理解。
“双抢”之时,一家老少全体出动。在家乡那片原野,窄窄的田埂上,有孩童穿梭的身影,有壮年挑担的步伐,也有老人晃荡的踉跄。在我的记忆里,我总是发愁自家的稻田比别人家多,但也欣喜于表兄弟姐妹们会一起帮忙。抢收之前,爷爷根据每块田稻谷的成熟度,在脑海里形成收割时序,布图发号施令。
天还没亮,急性子的母亲就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唤喊,唤喊声从起初的温柔呼叫逐渐转变成不耐烦的责令。最后在她歇斯底里的怒吼中,兄弟姐妹几个顿时从床上坐起,揉着睡眼惺忪的眼睛,从蚊帐里钻出来,赤着脚,在催促和唠叨声里,毫无方向地跟随抬着打谷机,挑着箩筐的大人们出发。
父亲发给每个人一把铮亮的镰刀割稻。母亲再三强调不能分神,否则刀不饶人。经过简单培训,我们手握稻束根部,顺着水稻倒伏的方向,一把一把割,规整地将两把放作一堆。我姐姐手快,没多久就甩我们好远。
割完稻,便完成了这块田的战斗布局。大人们一只脚立在打谷机支板上,撑着躯体,另一只脚用力踩着打谷机的脚踏板,双手紧紧握住稻把,摁在滚轮上用力转动着,两手左右摇摆翻滚,让滚筒上的齿轮把稻谷脱滚下来。孩子们则抱送稻蒲,弯着腰从泥田里将稻蒲一把把抱起,深一脚浅一脚在泥里来来回回将稻蒲递给大人。随着近处的稻蒲被递送完,我们不得不加快速度,去越来越远的地方将稻蒲抱回来。如果距离远得实在令人吃不消了,大人们会停下,把打谷机拖拉到离稻蒲更近的地方。此时,孩子们调皮地站上打谷机的支板,咧着嘴强行玩一次拖拖车,任凭咬牙拖拉的大人怎样呵斥,都不下来。这空隙间的操作,在孩子们的心里,是幸福的暂停键。
九十点已是骄阳如火,在大人身体的晃动起伏中,稻谷粒纷纷飞入打谷机的谷斗里,堆成小山。我爷爷负责掏谷装箩筐,安排运送回家进行晾晒。空阔的山谷里,各家各户的打谷机千篇一律地发出呜嗡呜嗡声,轰隆隆的齿轮转动声,哗啦啦的脱谷声,加上四周树林里知了声嘶力竭的鸣叫声,在原野的上空交织,奏成了一曲农人的丰收之歌,欢快之歌,劳累之歌,艰辛之歌。
为抢收,大家默契地不吃早饭。留守家里做饭的奶奶,打发送谷回去的家人用大水壶装上茶水、甜酒水、绿豆稀饭或是索性挑回来个大西瓜。歇伙间隙,如泥猴的弟弟噗通一下躺进田边的小溪里。我皮肤容易过敏,水冲掉身上的泥巴后,只见胳膊上、胸脯前已留下了一条条被稻蒲划扫或是蚊虫叮咬过的红痕,一阵一阵刺啦啦的疼痛。每每这个时候,母亲总是心疼地感叹:“你这体质,没法当农民。读书是你唯一的出路了!”
刚享受片刻,大人开始吆喝起来:“再加把劲坚持一下,打完这块田就回家吃午饭”!“双抢”期间,中午伙食一般都是些平时舍不得吃的菜,或是腊肉,或砍两斤牛肉或是杀一只鸡。我们嘴里不禁溢出口水,心里顿觉动力满满,美味和幸福似乎就在眼前!
大家正喝着,吃着,突然天空一声巨雷响彻。所有人立即扔下饭碗,箭步离开饭桌,飞奔晒谷场。狂风暴雨来临之际,大家使尽各种工具将稻谷团成一堆,用大塑料薄膜盖上,压上石头以防止风吹开稻床飘进雨。整个过程容不得半点闪失,否则前功尽弃。暴雨来去迅猛,很快天又放晴,大家一边重新铺开稻床晒谷子,一边骂天,恨它忙里添乱。
爷爷无法停歇,在稻谷收完后,得等他驾牛犁田,翻耙平整后,田里才能插晚稻秧。插秧是个技术活,大人们顶着烈日,汗流浃背,将手里的秧苗掐分成一撮撮,快速按进滚烫的泥巴里,边插边往后退。一棵棵秧苗在水汪汪、白茫茫的田里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双抢”期间,人们披星戴月出工收工,奋力抢收抢种,整天不间断劳作,体力耗得所剩无几,回到家洗去一身泥垢,很快就沉沉睡去。
时光如梭,如今老家修建“邵阳北站”,逐步实现城镇化,稻田基本荒废。周围的乡镇只实行种中季稻,热火朝天的“双抢”场面难以再现。随着农业机械化的程度越来越高,稻田里取而代之的是收割机、插秧机“突突突”的运转声。听说,从收割到布秧仅需两天的时间,且收上来的稻谷基本可随即装车卖掉。因此,农村的孩子再难有机会体验到“双抢”的艰辛。每每回老家,看到孩子们人手一部手机玩着游戏,我内心不禁五味杂陈。
“双抢”持续二十几天的农活任务繁重艰巨,全家老小通力合作,互相鼓劲,共同完成抢收抢种。关于“双抢”的记忆,刻骨铭心,它让我惧怕又敬畏,它曾让我懊恼不已,也曾让我欢笑开怀。“双抢”的精神,植根于我的内心深处,已成为融入我血液里的因子,苦难之时可凭它自我激励,欢聚之时可借它谈笑共情。艰辛苦涩的“双抢”岁月教会了我珍惜和热爱生活,养成了我不怕苦累的人格品质,锻造了我坚韧不摧的思想意志,是我人生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变化,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双抢”耕作精神亦当世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