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野外林阴道上,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一边走一边唱,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听到“知了,知了,知了……”的鸣叫声,想要捕捉树上的知了,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袁枚这首《所见》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至于下一步,小牧童怎样捕蝉,有没有捕到,诗人没有正面描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描写,直接抒发生活感受,看似闲情逸致,实则寄托情思。虽不顾及格律,但活泼自由,语言浅显明了,形象自然生动,质朴无华,十分本色。
在清代诗坛上,袁枚曾以其"性灵说"诗论独树一帜,其主张"诗写性情",即从诗歌的创作内容出发,要求诗歌创作主体抒发真情实感,以真情去充盈诗作的内容。
在他看来,诗人唯有抒发真情,才能体现出诗歌自身的抒情本质,才能表现出自然清新、生动活泼、风趣别致的艺术魅力。这首诗便是最好的例证。
本期依依和诗友分享一首他的咏物诗《苔》,这首诗虽然名气并不是很大,但是它里面的哲理性,却是令人震撼的。
创作背景:
这首《苔》出自《小仓山房诗集》是袁枚奉贺恩师尹继善七十寿辰受乾隆赐宴擢相之作。大约写于袁枚归隐十余年后的乾隆二十九年()。袁枚在为尹继善得到朝廷嘉赏而高兴时,也表达了自己向恩师学习以有所成就的人生志趣,因此写下了《苔》这首诗。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清袁枚《苔》
译文,春天明亮的阳光照不到的背阴处,生命照常在萌动,照常在蓬蓬勃勃的生长,即使那如米粒一般微小的苔花,一点也不自暴自弃,一点也不自惭形秽,依然象那美丽高贵的牡丹一样,自豪地盛开。
作者简介及主要作品: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
主要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及《随园诗话补遗》《随园食单》《子不语》《续子不语》等。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随园诗话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59购买赏析:
以苔喻人,这首小小的咏物诗,《苔》的艺术个性颇可叹赏。全诗独辟蹊径,把苔人格化,把诗人的感受,情绪融入到这小小生命中,理趣横生,意蕴明彻而深邃,简约疏朗中具有浓重的哲理意味。孕含着客观与主观、劣势与优势、表象与本质、渺小与伟大等永恒命题。
歌颂了苔虽然是低级植物,多寄生于阴暗潮湿的地方,长年见不到阳光,可它也有自己的生命本能和生活意向,并不会因为环境的恶劣而丧失生发的勇气。相反,愈是环境恶劣,遭际险衅,就愈益励节亢高,显现出一派盎然生机。
告诉我们,无论是做人,还是我们对于人生的态度都一样,虽然很不起眼,非常的渺小,但是依旧能够活出自己的精彩。
顾城说,“生如蚁而美如神”,做个普通人,平凡而不平庸,渺小但坚韧,真挚且勤恳,不问富贵,只求心安,守着自己的一方天地,踏实而尽兴地活着,也不错。
这也正是诗人在这首诗中所传递出来的价值观。
诗友们,袁枚《苔》赏读完了,对此您有何感想呢?欢迎在文章下方留言、互动、分享。如果喜欢小女子的作品,请帮忙点赞、推荐,留言或转发,谢谢啦!!!
-END-
作者:飘雪依依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