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就在滚石先后推出了罗大佑、齐豫、潘越云这些极具特色的歌手,树立起了独特的人文风格之时,罗大佑却出人意料地告别了自己在台湾的事业,决定赴美深造。
齐豫(左)、罗大佑与潘越云
罗大佑回忆说:那时候心里很复杂,当时我在台湾的时候也写过一些对台湾当局来讲不是很开心的歌,我自己在个人的感情方面,在医学、跟音乐两方面又难以取舍,那时候我就必须选择离开吧。
年底,滚石公司为即将离开台湾的罗大佑举行了一场名为《青春舞曲》的告别演唱会,而此时罗大佑与张艾嘉的爱情也走到了尽头。
就这样,罗大佑暂别了歌坛,直到《明天会更好》的出现,罗大佑才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当中。
关于这首歌的诞生,民间有这样的一种说法:年,是台湾光复40周年,年又赶上了国际和平年,几个台湾的文艺青年,就合计着写点儿什么,这几个人在酒吧里一高兴,就在烟盒纸上你一句我一句地写起来。
这词有了,找谁谱曲呢?这时候,参与作词的张艾嘉一下子就想到了罗大佑,虽然说两人早已分手,但是张艾嘉心里清楚,罗大佑是最佳人选。
找到罗大佑的时候,天下着雨,他们在工作室的门口,把烟盒纸交到了罗大佑手上。
那天的雨下得特别的大,打着雨刷都看不清路。突然,罗大佑觉得有什么东西撞击着他的胸膛,他把车停了下来,从兜里拿出了歌词:
“轻轻敲响沉睡的心灵,慢慢张开你的眼睛,看看忙碌的世界,是否依然孤独地转个不停?”
罗大佑一下子被打动了,回到家一个小时就谱好了曲子。
可是,让罗大佑没有想到的是,年底,这首《明天会更好》却成为国民党该年在岛内竞选的宣传主题曲。为此,罗大佑遭受到了社会的误解和非议,使他对台湾社会的状况再次感到了失望。
年,罗大佑决定放弃从医,将音乐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他前往香港,一手创办了音乐工厂,发展自己的音乐事业,这也为滚石唱片在香港地区的拓展赢得良好的市场基础。
在香港期间,罗大佑还参与了许多电影音乐的制作。年,他再次与张艾嘉合作,为电影《阿郎的故事》创作了歌曲《恋曲》。
年,在电影《滚滚红尘》中,罗大佑又谱写了极具中国古典意味的主题曲,这些歌再次成为了歌迷心中永远的经典。
毫不夸张地说,罗大佑是中国几代人的集体记忆,他带给人的经典实在是太多太多,足够我们回忆。
我们唱《童年》,怀念无忧无虑的小时候,听着知了吱吱的叫声,看着老师在黑板上叽叽喳喳地写个不停,我们唱《光阴的故事》,回忆美好的青春,在歌声中怀念那年的花开,那时的风。有一天我们慢慢变老,褪去身上的浮躁,我们会对未来说一句:《明天会更好》。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