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贝是树叶沙沙的声音,20到40分贝是钟表滴答声,40到60分贝是我们正常交谈的声音。嘈杂和功利的白天让我们忘记时间的流逝,所以我们常常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指针在钟表上转动的清脆滴答声,一滴一答把时间划在我们心中,我们才会知了时间的快与慢。
时间是许多艺术家所创作的母题。
没有人知道时间的起点,正如没有人能预测它的终点。但,或许是为了生存,或许是为了与时间产生共鸣,人类开始了以自我认知的方式去度量、去定义时间的行为。久而久之,就有了如今的24小时1天、7天1周等换算方式。
然而,时间的本质未变,依旧是虚幻缥缈的。在普罗大众的心中,约定俗成的24小时或许就是时间的全部;而在艺术家的眼中,24小时只是时间的一部分,更多的,是那充满着未知的无限可能。
时间是什么?科学家、艺术家、诗人都有自己丈量时间的方式,抽象的时间化身成为数字、雕塑、诗歌……
01.
《AMillionTimes》
我们似乎不曾留意时间本身和它经过时的样子,擅长用模拟时钟打造数字艺术作品的斯德哥尔摩工作室Humanssince用上千个简约又形态一致的时钟与时针诗意地记录了时间行走的轨迹。
AMillionTimes由个时钟及个独立马达共同组成的大型装置艺术。白色的钟面,黑色的指针,如同随着奥地利圆舞曲流畅的旋律和明显的节奏,优雅地跳着“舞步”。时针和分针的运动呈现出特定的图案,用非黑即白的视觉效果来描绘准确的时间。
无论个时钟的指针是富有韵律地转动,还是打乱秩序重新排列组合,都显得简洁而又严肃。
指针缓慢移动成线时如同慢动作的多米诺骨牌,既能够锁定时钟的功能性让时间悄然出现,又能够呈现出似波纹状的效果,如同被催眠一般,用视觉戏法模拟了时间的自然特性。
02.
《Sliceoftime》
“时间切片”是为意大利奢侈制表商“沛纳海”而设计的一组装置。设计运用透明的空壳材质,模拟制作出了沛纳海品牌的手表特点,设计由一组单一笔画的数字时标和方形的外壳组成。这组以时间为主题的装置在东京青山旋转画廊展出。
「时间切片」是一根长达16米的塑料管,剖面是一个简单的钟面,它与沛纳海经典的表盘形式一致,仅标有3、6、9、12四个数字。在将时钟像切片面包一样切下之后,经过打磨、抛光、组装等过程后,一个实用的小时钟就制作完成了。
在展览现场,16米长的塑料管被一次次切割,每次切割的长度都以访客的年龄为准,一毫米的时钟代表一岁,一个简约的时钟仿佛就包含了人一生度过的光阴。随着展览的进行,16米长的时钟原料也渐渐消耗直到完全用完,就像是时间在不知不觉中缓缓流逝。
03.
《LightisTime》
在届米兰设计周上CITIZEN展出的光影艺术装置,是由巴黎著名建筑师田根刚(TsuyoshiTane)和西铁城设计团队联袂合作完成。作品通过对八万个腕表机芯主板进行改造,体现“LightisTime”的主题。
悬置于空中的八万个机芯主板和手表零部件营造出一个充满灵动,光与时间的装置空间,仿佛走进一场雨中,被金色雨滴包围着,而你一定是不想打伞的那个人。
建筑师田根刚(TsuyoshiTane)通过观察CITIZEN的制表过程寻找灵感,回归到时间的本质,提出了一个最简单的概念:“LightisTime”。当太阳的光芒洒向地球的时候,地球上开始出现了昼夜交替和四季更迭,万物开始生长。而当人类注意到这些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创造出了时间的概念。
编辑|咔嘻欧
视觉|欧米切
审核
禄水鬼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