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听大人说,蝉是一种害虫。因为它脱壳以后,主要吸食树的汁液(有的学说上说是喝露水),而且把树枝蛰死以后,把蝉卵下在干树枝上,到秋冬季节在风力的作用下,蝉卵掉在泥土里慢慢生长。虽然说这是害虫,但是在那个常年难吃肉的时代,它确实是我们那里夏季的一道美食。
网络来图蝉的一生:蝉卵从树枝上落入地上、慢慢的沉入泥土当中,在图里慢慢的形成一个内空的土球,非常的圆,一般有2到3个乒乓球大小(这种蛋我们小时候刨树挖土的时候常见到),经过漫长的三年时间形成一个拇指大小的肉坨坨。当发育成熟后,随着夏天的雷声以及雨水,蝉就在漆黑的土壤里觉醒,破土而出,选择最近的树木或者高出选择好位置,进行脱壳(金蝉脱壳说的就是这个)。经过一夜的脱壳,变成可以飞翔的禅,公的会发出叫声、母的不会叫。它的寿命基本上到秋末结束。
公知了,母的没有肚皮上的两片声器在知道这个过程后,我觉得我都不忍心再去吃这种东西了。主要原因可能还是因为在城市里不方便吃,也有一点儿因为对大自然的敬畏,这家伙三年黑暗的土壤化育,在天亮之前就被捉到弄死,有点儿不忍(我是假慈悲,看到了说不定还是会吃的)。
网络供图我们那里基本上是在其未出土时就开始找的,它也有本能的反应,除了雨天以外,它是不会在白天出地面的,一般都是先预先挖出一个孔,慢慢的等待天黑才出来。当知了洞比较深的时候,它感觉到危险,就一股脑地缩在最下面,要费好大的劲才能挖出来。大多还是在其爬上树的时候再去捉它。
脱壳不久的知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里人也特别喜欢吃这个东西。据说知了的医药价值非常的高,我们小时候最多的是卖知了壳,也就是蝉衣。我是舍不得卖自己捉的知了的,因为很馋(我们那里多数人都是吃其蜕变之前,蜕变后变黑的我是不吃的,好像说吃了会中毒的)。随着商业的兴起,树种的改良(树枝不干的话,蝉卵存活不了),知了越来越少了。从最初的2分钱一个,到现在的1元一个(在高级点的餐厅可以买到5-8元左右,一般是2元左右)。但是现在我已经不吃这东西了,更多的因为有点受佛学概念的影响。
网络供图我们那里土名称为“dulao”(具体哪个字不清楚)。有的叫爬叉、知了猴、地猪等等吧。不知道各位读者,你们哪里称呼是什么。
据说现在有的人可以人工繁殖这种物种了,但是没有亲眼见过,相信也是需要一个耐心的过程的。要种一些容易干尖子的树,然后搜集干树枝一类的,具体也不太清楚了。但是我觉得一盘能盛下很多生命的物种,还是少吃为好,总感觉对于知了有点残忍。三年地下、一朝出土、三四个月寿命。如果见不到第二天的阳关,那它一辈子也就是在黑暗中存活、在黑暗中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