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白昼时间最长,黄昏时东方苍龙七宿中的火星出现在南方,依据这些来确定仲夏时节。这时,人们住在高处,鸟兽的羽毛稀疏。
又如著于春秋或战国时期的《左传·昭公十七年》提到:
“伯赵氏,司至者也”。“至”同时指的就是冬至和夏至。
我们还可以看到《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据说是西周时期的周公旦所著,至迟成书于西汉)的记载。它说周公旦测出了“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这个“日至之景”指的是“夏至日”的日影长度。虽然没有提到冬至,但既然测出了最短的日影长,按理说,也必然是测有最长的日影长吧?甚至是同样日影长度的春分和秋分也应该会注意到吧?它可能只是没有特意提出而已。而关于“日至之景”,西汉的《淮南子·天文训》写得更清楚些。它说:日夏至而流黄泽,石精出,蝉始鸣,半夏生,蚊虻不食驹犊,鸷鸟不搏黄口,八尺之景,修径尺五寸……说的是:夏至时地流黄泽,铁石也冒水气,蝉开始鸣叫,而半夏长成。
蚊虻不咬马驹牛犊,猛禽也不抓雏鸟。中午树立八尺长的圭表,能测出它一尺五寸长的日影长度。这里提到的“石精出,蝉始鸣,半夏生”,可以说是属于夏至物候的内容。关于夏至的物候,早在战国末年编著的《吕氏春秋·纪·仲夏纪》里,就提到了: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堇荣。说的是:这个月,夏至到来,阴阳相争,死生相别。……这个月,鹿角脱落了,知了开始鸣叫,半夏长出苗,木槿开了花。
在这时候,夏至还只叫做“日长至”。(同时以“日短至”称冬至。)“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堇荣”是属于《吕氏春秋》的夏至物候。而到了战国或汉代的《逸周书·卷六·时训解》,就只剩下“夏至三候”了。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tiáo)始鸣。又五日,半夏生。◆“鹿角解”
关于“鹿角解”,《淮南子·天文训》写的是:“日至而麋鹿解”。也就是说:夏至、冬至时,麋鹿都会脱落旧角。到了元代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时则把麋和鹿分开了。它说:鹿,形小山兽也,属阳,角支向前与黄牛一同;麋,形大泽兽也,属阴,角支向后,与水牛一同。夏至一阴生,感阴气而鹿角解。解,角退落也。冬至一阳生,麋感阳气而角解矣,是夏至阳之极,冬至阴之极也。意思是“山兽”的鹿角朝前生,属阳,夏至阴气生,所以鹿角便开始脱落。而“泽兽”的糜鹿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
其实吧,鹿并不是单指某一种动物,它是鹿科动物的总称。分布在中国的鹿科动物有6种:梅花鹿、坡鹿、豚鹿、白唇鹿、麋鹿、黑麂。
而麋鹿呢,据考证,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有麋鹿,是我国特有的鹿种。但由于自然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汉朝以后麋鹿数量就逐渐减少,近乎绝种。还有资料显示,麋鹿不仅是我国先人狩猎的对象,也是宗教仪式中的重要祭物。◆蜩始鸣蜩始鸣就是蝉始鸣。这里的“蝉”是感阴而鸣的“夏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是这么说的:蜩,蝉之大而黑色者……雄者能鸣,雌者无声,今俗称知了是也。按蝉乃总名。鸣于夏者曰蜩,即《庄子》云蟪蛄不知春秋者是也。盖蟪蛄夏蝉,故不知春秋。它还说:“鸣于秋者曰寒蜩。”
也就是说还有一种蝉,叫“寒蝉”,它会出现在立秋的物候里:立秋寒蝉鸣。
(P.S.在福州,芒种过后夏蝉就会开始鸣叫了。)
◆半夏生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自夏至开始蓬勃生长,此时正值夏天过半,所以得名“半夏”。关于夏至,古人认为这一天是“阳极”。也就是“阳”的增长到达了极限。而因为物极必反,所以就有“阳极生阴”、“夏至一阴生”的变化。说到这个,又不得不提一下冬至。因为在“阴阳”上,夏至和冬至是互为镜像的。如《淮南子·天文训》说:日夏至则斗南中绳,阳气极,阴气萌,故曰夏至为刑……夏至时,北斗南指午辰部位,与子午经线相合,这时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开始萌动,所以说夏至是给万物带来刑杀的节气。
而它说“冬至”:日冬至则斗北中绳,阴气极,阳气萌,故曰冬至为德。冬至时,北斗北指子辰部位,与子午经线相合,这时阴气达到极限,阳气开始萌动,所以说冬至是给万物带来阳德的节气。它说:水胜,故夏至湿。——水气上升,所以夏至时空气潮湿。还说:火胜,故冬至燥。——火气上升,所以冬至时空气干燥。它还说:夏日至则阴乘阳,是以万物就而死;冬日至则阳乘阴,是以万物仰而生。夏至时阳气回落阴气上升,所以万物趋于死亡。
冬至时阴气回落阳气上升,所以万物向往生长。也正是因为“阴阳”的不同,因此古时夏至和冬至的祭祀也是不同的,即所谓“冬至祭天,夏至祭地”。《周礼·春官·神仕》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祇(qí)物魅。”郑注:“天人,阳也。地物,阴也。阳气升而祭鬼神,阴气升而祭地神物魅。”
早在殷商甲骨文里,已有对社土的祭祀,还有大量祭祀山岳河流的记录,为的都是祈求农作物的丰收。而从周代直至清代漫长的两千多年中,历朝于冬至举行祭天礼、夏至举行祭地礼,它们的目的,也都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和人民的饥饿与死亡。在这里,要着重说一下“祇(qí)”。祇的意思是地神。东汉《说文解字》中说:“祇,地祇,提出万物者也。”先秦著作《尸子》中说:天神曰灵,地神曰祇。所以,取“地神”之意时,祇读qí,如:“神祇”,意思是天神和地神。它不念zhǐ,更不念shì。◆夏至如何祭地?北朝北齐的《魏书·志·卷十四》记载:夏至祭地祇于北郊方泽,乐用《天祚》,奏《大武》之舞。《大武》之舞,是一种手持武器的战舞。
方泽,就是方丘、方坛。清代《六部成语·礼部》中解释:“方泽:地坛之祭,掘地为方池,贮水以祭,谓之方泽。”例如现如今的北京地坛,它的别名就是“方泽坛”。地坛的系列建筑体现的“方”、“阴”、“黄”等属性和特征,就是我国古代所认为的大地的特点:“天圆地方”、“天阳地阴”和“天青地黄”。另有清代《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七十五》记载:先王顺阴阳之义,以冬至日祀天于地上之圜丘,夏至日祭地于泽中之方丘,以至牲币、器服、诗歌、乐舞、形色、度数,莫不仿其象类,故天地神祇可得而礼。而后,因为历代礼制不同,有时天地分祀,有时则天地合祀。
如《续资治通鉴·元纪·元纪十三》记载:《周礼》冬至圜丘礼天,夏至方泽礼地;西汉元始间,始合祭天地;历东汉至宋,千有馀年,分祭合祭,讫无定议。到明清两朝,祭祀皇地祇神是最高等级的大祀。整个祭祀过程十分隆重,不但祭品丰富,礼仪复杂,而且场面宏大,耗时需约两小时。
古时的夏至日,皇家祭祀地祇,民间也有自己的活动。《后汉书·志·礼仪中》记载:“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楙(同“茂”,草木茂盛之意)。其礼:以朱索连荤菜,弥牟朴蛊钟。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代以所尚为饰。”这说的是要用红绳、桃木、五彩篆符等物件祛阴辟邪。
唐代《酉阳杂俎(zǔ)?礼异》提到:“北朝妇人……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是说夏至后,妇女之间会互赠彩扇和香囊,用来驱热、驱蚊抑臭、防止生痱子等。而且还有一套相应的唱词或说辞,形成了礼制。
夏至时节,气温较高,阳光充足,作物和杂草都生长得很快。农作物生长迅速,就需要大量的营养和水分。杂草和庄稼一样生长很快,就需要锄草和防治病虫。就如农谚所说:“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而夏至后的天气特点是气温高、湿度大,在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即所谓“夏雨隔田坎”。对于气温,夏至在中夏之位,虽然阳气较盛,白昼最长,但却未必是一年中最热的,因为此时接近地表的热量仍在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夏至”是盛夏的起点。真正的暑热天气,大约在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也就是俗话说的“热在三伏”。★文章所用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参考资料:二十四节气之夏至(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