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加贵:小灯头做出大文章
张加贵:小灯头做出大文章
文章
张加贵
正是由于之前的未雨绸缪,当金融风暴袭来时,佳丰躲过了这场劫难,销售额逆势攀升。
文/夏水夫
一家做灯泡零部件的企业,能做到多大?——700个员工每年生产25亿只灯头,并创造出2亿元的销售额,绍兴佳丰灯头制造有限公司(下称佳丰)称得上是“小灯头”做出了“大文章”。带头人张加贵认为,成功没有捷径。
成长阵痛
1986年,在浙江杭州湾的一个小镇——浙江上虞沥海镇,做木工出身的张加贵和十几个朋友七拼八凑了10万元,加上向农行借贷的5万元,创立了一家生产灯头的小企业。第一年销售额42万元,“当年就还清了农行的贷款”。
1993年,佳丰遭遇了建厂后的第一次危机,由于一个项目的失败,工厂日子变得不好过,资金链也越绷越紧。
这年年底,佳丰接到一张10万美元的汇票,张加贵带着财务总监甘*芬急忙赶去农行兑付,用甘*芬的话说,“真是等米下锅啊。”不巧,正赶上农行午休,张加贵和甘*芬只好坐在车里等。没多久,吃过午饭的农行人纷纷赶回所里上班,张加贵却连忙告诉甘*芬:“快放低椅背,别让他们看见咱们。”甘*芬明白,要强的张加贵不想让朋友看到自己的窘境。
几经辗转,这事传到了当时的农行上虞支行信贷科长(现为农行上虞支行行长)沈建明的耳朵里。沈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儿,他告诉张加贵:“有困难别一个人扛着,说出来,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他还帮着张加贵一起研究失败的原因,发现佳丰虽然产品种类多,却没有一个主导产品,在与同行的竞争中没有优势。那么,调整产品结构就成了转败为胜的关键。
1995年,张加贵调整了产品方向,将铝灯头定为重点研究产品。历时一年,铝灯头的研发成功不仅填补了国内产品空白,也让佳丰起死回生,工厂产量以每年30% 以上的速度递增。
创新转型
2005年底,佳丰的销售额突破了1亿元,其产品优势已经毋庸置疑,而张加贵考虑的是如何在质量和成本上占据优势。张加贵心里清楚,灯头行业专业性强,全国总量也不大,所以没有设备制造商研究开发灯头自动生产线,而国外的灯头厂也都是自主研发。
怎么办?只能自己动手。
搞设计、做样机、反复试验,当自动分拣机、自动压板机、自动柳针机这些关键设备研发成功时,佳丰的劳动生产率比过去提高了3倍。就连国外大公司前来考察时也表示:“自动化程度比我们高。”
然而市场上没有永远的畅销产品,张加贵隐隐地为铝灯头担忧。2006年,经过市场前景分析,出于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的考虑,张加贵决定用铝镀镍灯头代替铜镀镍、铁镀镍。
老张把想法跟沈建明一说,立刻得到了支持。
随后,佳丰及时推出了铝镀镍灯头并申请了专利,每只节能灯成本下降了0.1元。因为铝镀镍灯头的质优价廉,很快被市场接受,并被国际大公司采用。正是由于之前的未雨绸缪,当金融风暴袭来时,佳丰躲过了这场劫难,销售额逆势攀升。
说到企业的发展,张加贵很是动情,“在一个病人需要输血的时候,你给他500CC,就是救了他的命;而当企业最困难的时候,农行一路支持,同样也是救了企业的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