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指称无籽葡萄是用避孕药培育出来的视频在朋友圈疯传,视频中一位“无名水果店”水果商贩在车内与人对话,称无籽葡萄都“沾了避孕药”不能给孩子吃,孩子吃了之后会绝育的。视频一出就被大肆传播,但是这种说法真的靠谱吗?不知您信了没?
(图片来自网络)
植物没籽很正常
如果你信了这个说法,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有很多植物都没有籽,这个是很平常的,有些植物其实是不正常生长的,它们不经过受精,植物子房就能发育起来,而这样长成的果实就没有籽或者只有一些发育不良的籽。在这一类别植物当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葡萄、香蕉、蜜桔、西瓜和西红柿等植物。所以,葡萄没有籽是一种正常现象,千万不要再无知了,其实跟避孕药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水果里为什么要有籽
我们吃的水果,从植物学上来说,基本都属于被子植物的果实。当果实这个器官在侏罗纪晚期出现的时候,它有着神圣的任务——保护和更好地传播包被在其内部的植物幼体:种子。“被子植物”这一名称就是这样得来的。有了果实的包被,种子得以更好地传播,也使得我们今天能够吃到美味可口的水果了。
花的子房、胚珠,分别发育成了果实和种子。
双授精以后,种子开始发育,整个子房也在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在种子活动的刺激下,子房壁细胞不断分裂膨大,使得整个子房变得膨大疏松起来;同时大量的水和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有机酸等)被运输到膨大的子房壁细胞中储藏起来。之后,在果实自身产生的激素乙烯的影响下,整个子房变得厚实而多汁,成为了我们吃到的水果,而里面被包裹着的种子,即是我们讨厌的籽了。有籽水果中,若种子中的胚珠不发育,那么无法产生足够的激素,子房就会萎焉、脱落,不能形成果实。
无籽的葡萄是怎么长出来的呢?
那么有人就会有疑问了,无籽的葡萄是怎么长出来的呢?其实,无籽葡萄是利用“三倍体技术”培育的,比如说举一个例子,从生物角度来讲,野生香蕉是二倍体,其实是有籽的,而且很硬,简直没有办法下嘴食用,而后来人们通过杂交和不断选育,得到了变异的无籽香蕉品种。然后人们又引入了三倍体技术,到目前为止,我们吃到的香蕉已经都是三倍体了,而三倍体无籽葡萄则也是这个道理。
(图片来自网络)
社会上还有人传说着另外一种说法:说无籽葡萄是打了赤霉素的,吃了会对身体产生危害。先科普一些,赤霉素是个啥?赤霉素是天然植物生长调节剂,约有60多种,至今已经有60多年的农业应用历史。受精的种子在发育的过程中自己就可以合成赤霉素,它可以促进种子的发育,同时又刺激果实的生长发育。未受精果实的种子不发育,因此不能合成赤霉素,有时就需要外源性的刺激。以葡萄为例,中国80%以上的葡萄品种是巨峰,正常情况下这个品种坐果率不高,而且一串葡萄大小不一。经过赤霉素处理,单颗葡萄的重量可以增加30%左右,而且坐果率提升,大小更均一。
正解:避孕药无法催生无籽葡萄
而根据多年来农业部葡萄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结果,葡萄中很少检出赤霉素,检出样品中的残留量不超过0.1mg/kg。按照国际通用的安全限量换算,一个成年消费者,每天要吃公斤葡萄才摄入mg赤霉素,才能对身体造成危害,这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该言论被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