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蜩,知了在古代的雅称,99的人会念错
TUhjnbcbe - 2024/6/9 19:29:00
消除皮肤白癜风 https://m.39.net/disease/a_5391527.html

一根长竹竿,一头绑上个用细铁丝或是软树枝扎成的圆圈,更简单的是直接找根形如“丫”字的树杈,在上面搅满蜘蛛网,就可以拿去粘知了。知了的力气很大,拼命挣扎时往往会弄破蛛网而逃生,在圆圈外面直接套个塑料袋其实效果更好。

“今世童子暑月辄以竿黏蝉为戏,此盖三代时已有之”,清代王应奎《柳南随笔》说孩子们夏天粘知了玩,大概夏商周三代时就有了。这把戏确实历史悠久,而且不只是孩子们粘,老人家粘得更得心应手。《庄子》中就记述了一则故事: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蹶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这个“蜩”,是蝉的雅称,《诗经七月》中就有“五月鸣蜩”的句子。这个字,第一次看到的基本会读错,不念“周”,念“tiáo”。

孔子看到一驼背老头用竹竿粘知了,直神了,出手就是一只,跟“小李飞刀”似的,例不虚发。孔子赞叹说你真厉害,有啥绝招吗?老头说就是练啊,你照着半年练,练到能在竹竿顶端放两颗弹丸不掉,就很少失手了;放三颗不掉,粘十只也跑不了一只;练到能放五颗,粘知了那就如探囊取物。当然,光会粘还不行,你还得会隐身,你看,我这个老家伙往那一站就像个老树桩,手臂如枯枝,知了根本发现不了。天地虽大,万物虽多,这一刻,在我眼里只有知了,天底下没有任何事比粘住知了翅膀更重要,怎么会抓不到?

熟能生巧,专注如一,这故事基本就一知了版的“卖油翁”,庄子是讲故事的小能手。

(图片来自网络)

1
查看完整版本: 蜩,知了在古代的雅称,99的人会念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