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长:33cm刃长:18cm刃宽:3.2cm(最宽处)柄长:15cm刃厚:0.5cm刃材:C硬度:58RHC表面:砂光柄材:G10高硬度纤维。经电脑锣精加工防滑格纹重量:克(含套)
序
自古以来,身负名将之称、勇者之誉的众人,都有各自的爱刀。这不仅仅只是作为自身的荣耀、传家之重宝;在那个年代,名刀还是被视为自身自族佑护者而尊崇的。因此,众人的爱刀被极其谨慎地保存着,在家族中代代相传直至今日。说起来,对于武家来说自是无庸置疑之事:名刀是作为自家历史,甚至可以说是与家族的盛衰兴亡息息相关的象征的。日本刀,这一历史与传说中无处不耀眼之物之所以胜过其他东西的原因,从上述理由想来,也就很明白了。即使在现今,说起池田家的大包平、尾张家的庖丁正宗、上杉家的长光,在过去这是哪里、怎么样的刀,马上就能清清楚楚地回想起来。
刀剑在武家时代,有着今日根本无法想像的各种各样的条程。因此像现在这样,“只要出钱什么都能买到”的想法是不适用的。相反,或许“用钱也买不到”这一说法更合适也说不定。元和年间,在和泉国堺有一被称为木下的豪商。当时的商人,拥有惊人的财富,所以也有着强大的势力,过着奢华的生活。像道具一类东西,自然会不惜金钱而尽求豪奢。木下是刀剑等物的发烧友,在他收集来的各式各样的名刀中,有正宗铭文的太刀。想来是为了抑制豪商权势这一*治目标导致的结果吧,二代将*秀忠以“作为商人,持有正宗这样的名刀是与身份不相称之事”为由,将那柄正宗太刀收归幕府,顺带着将其全家改易,木下相传也受到流放远岛的处分了。对于重视门第的人而言,在士农工商诸等阶级存在的时代,出现这种事情倒也没什么想不通的。另外,因为是在封建时代,给名刀命名这一过程,将*家、大名家之类的名族之外的人是少有此事的。因此,名刀所在往往就因此明朗。所以在今日有说发现连名都没有的漂亮名刀,这种事情大概是不会有的。
平家重宝小乌丸
太刀“小乌丸”,是平家世代相传的贵重宝物。据室町时代的名刀物语《剑之卷》记载,桓武天皇时代,天皇在南殿时,一只大鸟飞来伏于帝前,说明自己是伊势神宫来使后飞走了。然后有一柄太刀留在那里。在经过仔细审视后,发现这是稀世名刀。因此,此刀被命名为“小乌丸”,并被视作守护天下的宝刀。天庆之乱()时,此刀被下赐于前去追讨平将门的平将*贞胜,从此之后便作为平家世传的宝刀代代相传。在江户时期,传到了古典学家,同时也是著名的平家一门伊势氏手中,之后为对马藩主宗伯爵家所有,并且被其献给了天皇。现在此刀被作为皇室藏品保存。
小乌丸的传说之一,据《平治物语》记载,平治合战之时右卫门重盛佩用此太刀;《平家物语》中有一段逸话记载,重盛嫡子少将维盛,从父亲手中受取了容于锦袋中的太刀,同时还有父亲的传话:“把本家家传的小鸟太刀传给你,希望是物得其所”。不过维盛发现袋中并非“小乌丸”,而是另外的一把太刀,维盛不禁丧气。
另外,在《源平盛衰记》里维盛出家的段落里有“召来中将入道(维盛)舍人武里宣告此事……(中略)……唐皮铠甲、小乌太刀,是本家历代重宝。在我等手中,要于嫡流中传下去。(宝物)已在肥后守贞能帮助下预置好了。把其取来奉上给三位中将。说到若是侥幸还能立于此世,一定会再转交给六代(维盛嫡子)的时候,不禁潸然泪下”的文字,这样小乌丸是在平家嫡子中代代相传,并以此作为“平氏的栋梁”佐证一点,也就明朗了。
此刀长61.6公分,锋两刃造;两刃部分,与正仓院御物中同种诸物相比格外加长,并且仅有1.2公分的腰反(弧度)。生茎无铭,不过太刀押型采用继平押型,外侧铭(表铭)有“天国”,内侧(裏銘)则为“大宝二年”的纪年。这样一来,因为不见原物,所以应该是根据别的东西的临摹,然后又据同时代的传说刻上的铭文——甚至可能是误传。
小乌丸是无弧度的直刀,从平安中期日本刀的反度来推测,应是平安初期的作品,刀身仅是略有反,但在刀柄处大幅折回。这种姿态在毛抜形太刀等亦可见,是日本刀变迁史上最应注意的一点,这是重要的史料。板目肌流畅简约,地沸厚重,无疑是华美之物,刃文重烧落,细直刃调、小沸华美附着,还有金筋纹络。在鉴赏过的和物中,这是现存品物中年代最久远、做工最考究者。
这柄太刀配装的是锦包太刀拵,不是年代久远之物,推测是江户初期制作的。
最后,这样的名刀,见证了漫长的历史,经越了千年的风霜而得以流传至今,在我国也是难能可贵之事啊。
源氏重宝膝丸、髭切、薄绿太刀
源家世传宝物里,名为膝丸和髭切的两振,是其中有点被神化的两柄名刀。在这一望族里还有各式各样其它的名刀。
《剑之卷》中记载,六孙王嫡子多田满仲被下赐予源姓,并受命以守护天下为宗旨。满仲经过仔细考量后,认为既然要守护天下,不管怎么说也应该有漂亮的太刀。于是将各地有名的锻冶刀匠召集来锻造太刀,但不管怎么费劲,刀工都造不出让满仲称心的刀来。当时,筑前国三笠郡土山之所有一个异国渡来名工。有人向满仲进言,称赞这位名工的高明锻造技巧。于是这名锻冶匠被火速召来了。可是,他也非常遗憾地未能锻造出能令人满意的太刀,于是便被打发回筑前了。这名锻冶匠对这件憾事耿耿于怀,前往八幡宮祈愿,并依照神明的指示,用了60天时间锻冶铁材,造出了两口极品太刀。这是稀世的宝刀,也终于称了满仲之意。在用太刀斩罪犯以试刃时,一口刀将胡须连同首级一齐斩断,另一口则把罪犯从头一直砍到膝盖,因此给其取名为髭切、膝丸。
《保元物语》中,有这样的记载:不久以后,源为义和其子源义朝分立于天子方和院*方,互成仇雠之时,源氏世传铠甲是分由五子穿着,不过有代代传嫡的惯例的名为源太生衣之铠和膝丸太刀,还是送到了身为敌方的嫡子下野守义朝手中。在同书中亦有“(宝物)送给已为仇敌的儿子真让人火大;但作为父亲,又不禁悲从中来”这样的记载。另外,关于膝丸这一异名的由来,在此书中还有“取牛千头的膝皮而成”这样让人难以理解的说法存在。这种用牛膝皮编制而成的说法,就算是在铠甲的解说上都没有听说过。《平治物语》中,记有有源兵卫佐赖朝在平治合战中以冲龄出阵,佩此髭切太刀一事;也有在八幡太郎义家攻伐安倍贞任过程中处断10名俘虏时,“连胡子都能斩断,于是取名髭切”,由奥州住民、被称为文寿的锻冶刀匠制成一说的记载。还有,此太刀有在源氏嫡子间继承的惯例,确切说来,传给恶源太义平是理所当然之事;传给三男赖朝,应是加以“赖朝有匡扶乱世之相,理应交付于他”想像的结果。
不管怎样,作为源氏重宝,膝丸、髭切乃重宝一事便易知了。
同为源氏重宝的,还有一柄名为“薄绿”的太刀。《平治物语》记载,义朝次子中宫进朝长16岁出阵时配用此刀。朝长与父共殁于美浓青墓后,此刀几经辗转,一说流落到田山重忠手中。《源平盛衰记》中,有重忠于小坪合战中佩戴薄绿太刀的记载。
关于这柄太刀的异名,《剑之卷》里有非常文雅的典故。这柄由田边别当湛增上京奉上给九郎义经的太刀,是从熊野深山中出产的;夏季山岗满眼青葱,春季时应是绿色尚薄,“春季时造出来的,就命名为薄绿”。据说之后此刀亦归于赖朝之手。
对于此太刀的作者,由丰后刀工长円所作的这种说法广为流传。长円是平安时代的刀工,在年代方面并没有什么可疑之处。但是这种铭文太刀非常罕见,而且在平安时代的受鉴之作应该也很少。
现在,有折返铭“长円”的太刀存世,一说为此刀为源氏的薄绿太刀。简单看来,与其他有铭太刀相比较的话,确实与丰后的行平、定秀的作品相似:地铁质软、刃为细直刃、小足交、烧有小沸、刀身总体润心诸点辅证;太錾铭下的长円二字亦雅趣横生。
另,《太平记》中传说,建久4年5月28日之夜,曾我十郎祐成和弟五郎时宗讨伐了血仇工藤祐经;在那时,五郎曾从箱根别当行实处受赠了兵库锁太刀。有认为这是源氏重宝薄绿太刀,并因此使复仇一事顺利完成的记载存在。不过,依据箱根神社社传,复仇后这柄太刀便被交还箱根权现之处,现在存于同社中传世。
作为平安末期且受鉴的作品的话,生茎无铭太刀,一见即应为古备前物。但不管怎么说,此刀的流传历程还是不甚明朗啊。
源赖光和童子切安纲
源赖光是镇守府将*满仲子嗣中武勇最出众者,亦长于将略,以智勇兼备名将之号知名于世。侍奉円融、花山、一条、三条、后一条五朝,历任诸国守护,曾入殿听闻上命、叙职正四位下,长保年间任东宫大进。
相传其精于弓术,海内莫有能及者。《今昔物语》记载,当时有一名为*同丸的怪力无赖,民众都对其无计可施,但他仍然对赖光畏惧三分。于是*同丸隐藏在市原野,准备等赖光返回时袭击他。不过在转瞬间便被赖光所斩。于是世人从此开始激赏赖光的武勇。
赖光的爱刀是伯耆国安纲所作,名为“童子切”的太刀。据《享保名物牒》记载:“相传源赖光公以此太刀将盘踞于丹州大江山,以怪力横行的山贼斩杀。之后作为秀吉公家宝,在高田殿从越前进宫时,被献给了三位宰相忠直卿,后传给了其长男光长卿。其优异的品质,不似安纲随意而成之物云云。”
源赖光消灭了盘踞在丹波國大江山名为酒顚童子的山贼头这一逸话并不见于正史。一般的传闻,是由室町末期以来,依照《酒吞童子物语》等书而成的。不过童子切作为室町时代中天下五剑中数得上的名品,名声远播亦是事实。所以也就从斩酒顚童子一事得来童子切之名了。
据《酒吞童子物语》记载,山贼众出没于京都,抢夺财物妇女之恶行,罄竹难书。因此源赖光奉敕旨,率源纲、平季武等七名勇士,化装成为修行者潜入大江山。历尽波折后,终于赖得神佛加护,成功地用*酒将酒吞童子灌倒,漂亮地得其首级顺利返京。但是《大江山物语》中并无当时赖光佩有伯耆安纲所锻造太刀的记载。
童子切安纲从室町将*处传至秀吉,之后又移往德川家。然后赠与越前家。元和9年越前家改易后,移到光长之子,美作国津山城主松平宣富处,以后就从其家系中传来了。
越前忠直被流放到丰后荻原后,其弟忠昌领有了越前,只有童子切是在忠直嫡流中传至今世、终战后,由同家献出,于是现在为国家所有,由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所保管。昭和26年依据文化遗产保护法被指定为“新国宝”。刃长87.1公分,反3公分,镐造、庵栋、高度腰反、小锋诘的古风典雅精品造込刀,着实显示了其经历的漫长年代。还有,健全完好的板目地铁上地景交汇、地沸厚集、细直刃调交杂小乱、匂口沉暗、小沸细敷,金筋显立等等,地刃做得可是相当漂亮啊。
关于童子切安纲的制作年代,古代刀剑书有“大同年间”(——?)的记载。大同为平城天皇最初年号,距桓武天皇于延历3年()将都城由奈良平成京迁至平安城不过20年。
从奈良时代无反直刀向有弧度的太刀的变迁,仅凭随着平城京迁都平安京而改变的*治及地理条件,是不足以造成如此大的变革的。而且不只限于童子切,看有安纲铭文的太刀,全都是漂亮有型的有反太刀,并无从直刀向弯刀的过渡式的不稳定,据此看来,安纲制作年代必然要比那个大同年间大幅度推后了。另外,这一段的是非先暂且搁置,此刀同永延年间()传来、与现存的古备前派作刀相比较更显古色一点来看,也应是比古备前派作品略早面世之物。最后,想来说是平安中期的比较好吧。这样,酒顚童子退治之说先不管,与源赖光生活的时代并无分歧之处。
与《名物牒》记载相符,童子切安纲跟普通的安纲刀差别显著,和备前池田家的大包平并称为“日本刀东西横纲”,而且作为被称作“大横纲”之物,位列日本刀之首席,可真是威势满塞啊。
这里说句题外话,相州的正宗,是相州传集大成者;而且他的作品亦为名刀代名词。他最初是以作出安纲一类的古伯耆物或古备前派作品为理想,他曾细致观察童子切,应该说对它是有着最详实的了解的。不过就算是以正宗之力,也无法作出及此安纲太刀之物。这柄太刀在生茎上加以一目钉孔,原作完好度基本被保存下来,可是最让人高兴的地方是目钉孔上稍近于棟寄处有大振二字铭文,“安”字在棟寄上,“纲”字则刻于逆刃方。这是安纲作铭文的一个手癖,同时也是重要的鉴赏点。
在此之外,此太刀配有桃山时代的金梨地上绘以金金贝以及金高莳、葵纹散饰的太刀拵,还有同时代同纹的漂亮太刀箱,而且从黑涂外箱与之相比有些地方更显古旧之处看来,应是室町时代以后之物了。
童子切自源赖朝以来,想来应是作为源氏重宝被秘藏,然后经由众武将之手走过了千年的岁月直至今日吧。
八幡太郎和三池典太太刀
源义家是伊予守赖义长子,生于长久2年(),直至天仁元年()68岁病殁,以一代名将之名显于世。
因是在京都石清水八幡宮元服,故被称为八幡太郎。天生神武,弓术当代首屈一指。前九年之战中随父赖义参战,进攻陆奥安倍贞任;在康永5年衣川关大破敌*,并杀死贞任。之后在后三年之战中与陆奥守、镇守府将*清源真衡协力,同藤原武衡、家衡激斗;并于宽治5年()攻破金泽栅,翦除武衡、家衡等,使奥羽复归和平。
后三年之战中,有义家随大江匡方所学兵法物尽其用,从雁行的散乱识破了伏兵,从而导致了胜利这一有名逸话。《大日本史》中,也有“义家英才盖世,料事如神,身手矫健绝伦。还擅于和歌。”的说法。在远赴陆奥,穿越勿来关时,咏下“吹く風を な来その関と 思へども、道もせに 散る山桜花”之传说可是脍炙人口的。
后三年之战进攻金泽栅之时,是在出羽国饱海郡。那时义家远望有“出羽富士”美名的鸟海山,遥拜祭祀于那里的大物忌神,并且拜谒了与遥拜所共称的饱海郡大楯村的大物忌神社,并奉纳了一口宝刀。
本楯的大物忌神社俗称本楯八幡,这柄太刀作为神体而祭祀,被尊为“御太刀樣”;在大正11年,依据古寺社保存法被指定为国宝,昭和26年据文化遗产保护法被指定为重要文化遗产。为长3尺9分的长刀,广身幅、中锋、刀身大弧度、双侧棒樋搔流槽威风堂堂的太刀。板目流地肌、厚地沸。刃文为直刃上调以交杂小乱足入纹,总体上匂口显沉暗,小沸细密附着。是原先无铭的生茎刀,以社传三池典太光世之作传世,是完美无缺的作品。
然后,原先的黑漆太刀拵,现在仅有切羽、革镡及黑涂装刀鞘的一部分残存下来。由前述,此刀被指定为国宝时,三池物一点尚未使用,单单以无铭太刀被认定了,这也是因为这柄太刀实为优异之物,但急遽间断定其为典太光世之作亦显突兀吧。
光世是居于筑后国三池的刀工,从平安时代到室町时代一直有同名的。从鉴定此刀得到的所有细节来看,时代上为镰仓时代末期到南北朝时期的作品,再依据残存的太刀拵,可以进一步确定为南北朝时代。这样源义家奉纳此刀一事应属子虚乌有了。
要这样下来,如此名刀是谁奉纳上的又成了问题,不过认为此人是奥州关系者之人就没有。“是一直在秋田城担任秋田城介的诸武将也说不定”这样的一种说法又浮出水面。
总之,对于造型豪壮、品质优越、保存完好的名刀这一点,还是没有异议的,八幡太郎奉纳等等传说放在一边,也是重要文化遗产、精美的宝物。不过现今由于神社诸人缘由,村人一般对八幡太郎奉纳一说深信不疑,不过这样也没什么。实际上是八幡太郎做战胜祈愿、而奉于大物忌神社的太刀是别的什么一把也不一定。太刀不知何时间失传、后世便将他人奉纳的太刀传成了八幡太郎奉纳,并流传至今日,而真实的奉纳者则匿于历史中不见踪影,真相也就成为谜案了。
说到失传,这柄太刀在约昭和十几年时曾遭盗难。是在“御太刀樣”祭典时,按照通例交与天皇时发现的。开箱后发现原来放在那里的长太刀不见了,只有一柄1尺5、6寸的无铭胁差放在原处。神官们在最初的惊慌骚动后,在本地警察的协助下和众村民一同尽力去寻找刀,不过最后毫无结果;只好就拿盗贼怕神罚而留在太刀箱内挡灾用的胁差充数。就这样,几年的时间过去了。
不过此太刀在战后意外地失而复得,还真是谢天谢地。距本楯数里的酒田市警察接到了太刀盗窃者妻子的报案。据她的叙述,是丈夫某位理发店经营者,高呼“御太刀樣、御太刀樣”这类莫名其妙的胡话,发狂而死;因觉此事蹊跷,于是她便在丈夫去世后四处寻找线索,并在柜橱中发现长刀一件,于是便于此据实上报。对神意果然要持礼敬之心啊,宝刀也终得毫发无伤地重归神社,又因为作案人已死,于是也就无进一步追究的必要了。
“御太刀樣”之外,在全国各处的神社盗案中,从太刀和刀往往可以幸免一事看来,仿佛真是有如神佑啊。只是在前几年曾被盗的信州诹访、诹访神社的传为油小路忠吉纲切的无铭太刀,以及糸卷太刀拵杳无音信,实是憾事。尽管最后捉住了犯人,他也只是做了“太刀丢进了诹访湖”的供述而已。
源三位赖*和狮子王太刀
源赖*为摄津守赖光玄孙、兵库头仲*之子,一直以源氏一门武将中既富有武略、又是使弓能手扬名天下,同时也以和歌达人闻名。
保元元年,鸟羽法皇将源义朝召来,以护卫禁中,旋即于7月2日驾崩。于是10日,早有不稳之心的崇德上皇聚兵于白河殿,另一边后白河天皇也以鸟羽法皇遗诏召集了当时著名的10名武将,赖*也加入其列,率部进入禁中。不久,11日天皇以源义朝、平清盛、源赖*等包围上皇御所白河殿,最终大胜;上皇方的左大臣藤原赖长薨于奈良坂,源为义、平忠正等皆被捕并被处刑,仅源为朝被处流放伊豆大岛。这就是保元之乱。
接下来,保元3年12月20日,二条天皇即位;当日有狂人闯入禁中,赖*因捕之有功,被许入院中升殿听命。
翌年平治元年12月4日,藤原信赖与源义朝同谋,趁平清盛外出拜谒熊野期间,夜袭并烧毁了三条殿。
当时,义朝在信赖劝说下招揽源赖*,赖*虽最初应允,但在得知二条天皇秘密前去六波罗平清盛处后,决意前往六波罗。这就是平治之乱,最后,信赖、义朝等均伏诛。
赖*于仁安元年升正五位下,之后治承2年官拜从三位,3年剃发改名真莲,世称源三位入道。
之前的仁安年中,从春天开始,高仓帝便患怪病。这是因为名为鵼之物作祟,于是肩负除怪敕命的赖*偕随从丁七唱和远江国住人猪早太二人,于正月一暗夜将殿上的怪物射落。这是一只头似猿、体如虎、尾如狐、手足如狸、叫声似鸫的奇异怪物。因此怪物的消灭,主上的疾病转瞬痊愈。于是天皇作出褒奖,“鸟羽院传来的狮子王御剑、御衣一领,由关白、太*大臣基实公为使”,赠予了源三位赖*。
狮子王太刀,长3尺5寸5分、反1分、镐造、腰反高弧度、啮锋,是古韵悠长的太刀;细直刃、小沸、匂口缔结、小足烧入、生茎无铭。还配有原物薄肉黑漆太刀拵,总金具山金无地,钉孔上为薄肉高雕丸三巴。柄为黑涂鲛皮装,不过柄糸缺失,无法还原原型了。
明治时代以后,狮子王太刀拵多有被仿制并流行,是黑涂鞘上以螺钿饰以三巴纹。这是采用江户时代刀装之物,若是就此相信诸仿制物的话,实乃大谬;江户时代的先不说,估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见过过去实物,只凭想象描绘的拵绘图而造成了此谬误吧。
狮子王太刀毕竟是年代久远之物,并不被细致了解,最后由土岐家献上给明治天皇,并在终战后被移交给东京国立博物馆。如前所述,虽是相当简素的太刀拵,实际上可是天衣无缝的优秀宝物,推想来可能还是源三位当时之物呢。所以,从那个时代的太刀拵现存极少一事想来,说这是贵重的资料确实不为过。
还有,鵼退治之时,赖*随从猪早太于怀中置有名为“骨喰”之太刀一说,记载于《源平盛衰记》中;不过置太刀于怀中一事可是做不到的,要是置于怀中,即所谓的“怀刀”,必须是短刀。另,缺少骨喰太刀的详细资料。《大友兴衰记》之书物中,只有“被戏弄者只是在(砍人者)装出要砍的样子时候,当即就像骨折般号叫起来”之类的说法。这个就先不说了。让人不解之处就是狮子王一号的由来完全不明;也就是狮子是百兽之王,此太刀也是太刀之王,因此得名等等说法吧。个中意味不解真是遗憾,应该仔细研究下啊。
《源平盛衰记》中说,狮子王被下赐时,是5月20日左右之事。当时有鸟鸣一二声,直过殿上;因关白基实吟下“ほととぎす名をば雲井にあぐるかな”时,赖*便径直对以“弓張月のいるにまかせて”之事,《盛衰记》作者以“弓矢之技天下无双,歌道诸类亦有所觉”赞美之。
源三位赖*嫡子为仲纲。仲纲有名为“星鹿毛”之爱马。平宗盛对此马一见倾心。仲纲舍不得将其送人,便以“敬请来观”为意和歌返答之。不过在宗盛的频繁要挟下,赖*最后还是劝导了仲纲,把马送到宗盛宅邸了。宗盛素来瞧不起仲纲,便在马身上烙印“仲纲”两字喂养;并在客人来访,听说最近得到了名为“星鹿毛”的名马,希望能够见识一下时,放出了“把仲纲那家伙牵来”之言。听闻此言的仲纲火冒三丈,甚至计划行刺宗盛,与之俱亡,但最终还是在父亲赖*的劝说下暂时搁置了此计。
当时平清盛日益骄横,幽闭后白河法皇,还褫夺其臣40人官位。于是赖*便奉高仓天皇庶兄以仁王宣旨,传檄诸国源氏,促成了此次兴兵。之后自身亦举兵投入此役,终败死于宇治平等院。这就是治承之乱。相传,当时赖*佩用了狮子王太刀。
能登守教经和备前友成太刀
能登守教经是平清盛弟教盛之子,平家首屈一指刚力无双,骁勇无敌的年轻大将。
寿永2年,源义仲派遣足利义清等将筑阵于备中水岛时,宗盛以教经为海*大将前往对阵,教经此役亦以射杀以高梨高信为首的13将的名弓手闻名。因此平家此役大胜。
一之谷的奋战同样是惊人的大战,然后在接下来的屋岛之战中,源义经麾下之士佐藤继信被射落马下。教经的侍从菊王丸上前欲取其首级时,被继信之弟忠信一箭射倒。忠信的随从正准备斩下菊王丸首级之时,教经把菊王丸一把抱起扔进船内。他可是有这般怪力的勇士啊。
坛之浦之战平家大败,面临家门灭亡的悲惨命运。教经怀着与敌大将源义经一决雌雄的觉悟四处搜索义经时,义经的战舰正好从教经坐船边驶过,于是他便脱下铠甲轻装出动,跃上义经战舰直取义经。
对教经的武勇早有耳闻的义经自知不敌,便躲入随从群中。随从们挡在教经面前意图堵住其追路,不过教经将他们一一打倒继续逼近义经。在此时,义经就像传说中说的那样,连跃八艘战舰,转移到其他船上了。教经到底追赶不上飞速逃窜的义经。当时有安艺时家手下的三名力士一起扑向教经,教经将其中一人踢落海中后,挟住另两人沉海而死。时年26岁。
教经曾拜诣被视作平家守护神的严岛神社,并将其爱刀——由备前国友成所作的太刀一口寄存于此,以祈愿平家一门的繁盛。
友成乃古备前派巨匠,相传为永延年间之人。不过与同时代流传的作品三条宗近等相比,应该在年代上稍微晚一些。在同名的数代友成中,最后代是在嘉祯3年()的友成。
教经奉纳传世的严岛神社友成刀,是长2尺6寸3分,镐造、庵栋、小锋的高级太刀,也向人展示了其时代的久远。小板目上齐整地锻以地沸,细直刃调以交错小乱、刃文小足、小沸细敷,造型美观,帽子纹为友成独特的湾込形弯向小丸,二重刃。两侧刻有精致的直血槽,“友成作”三字铭文鲜明地铭于生茎上。着实不能简单以友成典型作品视之,真是完美之作,天价宝物啊。按理说,奉献当时应配有兵库锁长覆轮太刀拵,现已不存。昭和27年据文化遗产保护法被新指定为国宝,奉纳当时也是制作后经历了年吧,不难想象,这是连显赫一时的平家诸公也无法配用的贵重之物啊。那么当时将这样的太刀寄献给同社的教经深为平家前途忧心之情景,也就可以推想出了。
友成的太刀被指定为现在的国宝,这柄太刀之外,仅有以前的山本达夫氏之爱刀一口是备前国友成造的长铭太刀。照此看来,这柄太刀是珍贵之物,应是显而易见了吧。
吉香友兼和狐崎为次太刀
吉香友兼是以勇名著称的骏河豪族。安艺名族本庄城主吉川家为其子孙。
正治二年()于骏河国狐崎之战中讨取梶原一统的正是友兼。
梶原平三景时仕于源赖朝,备受其宠爱;原先是平家一族,赖朝被流放伊豆时,是地方监视赖朝的一员。
赖朝奉仁王敕旨于伊豆举兵时,景时与同族大庭景亲率兵来攻,赖朝败北后藏匿于石桥山岩洞,被景时发现;不过景时佯装不知,告诉了景亲此处别无他人,然后景亲就离开去别的山头上搜寻了。因此赖朝捡回一条命,得以逃到安房,成功实现再兴。因此事,在大庭景亲投降时赖朝将他处刑,而景时则被宽恕,还因其才干而倍受信任。
《大日本史》中记载,“景时其人,材武有之;狡狯隐匿,辩舌有之”,应是阴险狡诈且巧舌如簧的人。从此看来,从寿永三年兴起木曾义仲追讨*,直至平家灭亡以来,景时似乎在和源义经不睦之外,也不招大多数源氏将领的待见。因此,他不能容许国士无双的判官义经胜过自己。不久,便以“此人将来会为将*家之患”为说辞,向赖朝进谗陷害义经。
正治元年赖朝薨,其子赖家继任将*。景时又进了结城朝光计划谋反的谗言,于是朝光联系亲交三浦义村、义村又与和田义盛等相谈,集合了老臣66名联署,申诉梶原景时谗言一事。赖家将书状示于景时以探其真意时,景时无以言对。接下来景时返回领地秘密整顿战备,于翌年正治2年5月率长男景季、次男景高等一族前往京都。赖家令比企能员等追击之,景时等逃窜至骏河清见关。是时,蓝原小二郎、饭田五郎等多人箭术练习结束,在归途上看见向西驰去的*势,倍感惊奇,于是前去追赶,景时自觉脱出无望,于是回身在狐崎开战。虽然成功斩杀饭田五郎而使战局大有改观,但此时吉香友兼杀到,杀死梶原一统,并在次日便将梶原父子之首置于路边示众了。顾虑到友兼是颇有勇力之人,景时在从镰仓出发时曾说“骏河的吉香友兼是武勇冠绝一国之士。若是能过得了他这一关,往后就没什么要担心的了”。
此战中友兼佩用的是备中国古清江派为次的太刀。相传为次是守次之子,据铭鉴看应是建历()、宽元()年间之人,不用说是晚一些了。想来这应是元历年间所造,而在正治2年为友兼所佩用的当时刀具。刀长3尺5寸7分,是宽刃身,中锋,大弧度威势堂堂的太刀式样,怎么看都很威风呢。板目排列细致,地铁上地沸厚重,刃文小乱,上半稍显大气,下半收束回来,匂口略沉暗、刀纹真的是很漂亮。生茎大筋违鈩目,佩内侧中烧有小振二字铭,总体说来做工简致,地刃还是相当健全的。
还有,古清江派刀工的铭文,异于其他同时代刀工铭文、刻在佩里一侧是其特色之一。因地铁收缩出现的地斑融合等等,也都是重要鉴赏点。
这柄太刀有全套同时代的黑漆革卷太刀拵,就是包括柄、鞘全体包裹轻薄鞣制皮革,然后涂上黑漆,柄和渡卷以片手卷全革制,总金具为山金制,竹节高雕饰以竹子竹叶纹样。尽管样式简素,但是作工匠心独运,实乃观赏性实用性兼备之物。轻薄的鞘做工精细,着实是难以仿制。此外,具有如此鲜明的时代风味,从刀拵研究角度来说这也是无可替代的珍贵之物。
实际上,约10年前曾受某爱刀家友人请托制作过此太刀装具仿品。尽管在诸位职人的督促激励下,不管怎么煞费苦心,仍是力不能及。此事着实是印象深刻…
此太刀在狐崎之战中立下殊勋,因此便被称为狐崎为次,作为吉川家家传至宝直至今日,这真是令人欣慰之事。昭和26年起,被指定为国宝。
日莲上人爱刀:数珠丸恒次
以日莲上人为武将略显牵强。但不管怎么说,室町时代天下五剑之一的名物数珠丸为上人爱刀。据传说,上人隐修于身延山时,为防身之用,而接受了山麓信徒赠予的这柄名刀。上人常于僧衣上佩此刃,终得以开宗。献刀的山麓信者,相传是当时领有此地的南部家中某人。尽管不久后南部家便去国远封奥州,时至今日亦以日莲宗笃信者闻名。
数珠丸是长达二尺七寸七分的大刀,是刀身细长、高弧度的上等武具,细长直烧刃,生茎,佩表护手下棟寄上有恒次二字铭文。过去以备中古清江派作品流名于世,不过在同时代的备前,恰好也有名为恒次的刀匠,这样,在说数珠丸作者到底是不是备中人这一点上,说来还是有商榷余地的。但无疑,为古备前派的恒次所作一事,大家是可以怀有疑问的。在这柄太刀被指定为重要文化遗产,保存于尼崎本兴寺前,是一直作为身延山久远寺重宝传来的;维新时一时间去向不明,到大正年间,刀剑鉴定家杉原彰造发现其去向。对于从何处、何人手中得来的,杉原氏绝口不提。所以随着杉原氏的逝去,之前本兴寺到底以不菲的价格将名剑卖给了谁,想来应该也要沉于史海了。
总之,这把剑是日莲上人破邪显正配用之物,联系到当时的*治背景、宗教问题,想来还真是令人感慨万分哪。《享保名物牒》中关于身延山久远寺的数珠丸恒次一条里,“宝物太刀也。(中略)光甫风流兼备,纹莲华之纹于拵上。四分之一已剥落了”本阿弥光甫为光悦之孙,天和4年以82岁之龄过世,这一说生于宽永3年。光甫在那时,是不知道数珠丸有饰以胧银莲华之纹的刀拵的。现在,那样的刀拵亦不存于世。
本兴寺大概是与给予其与本物相同的待遇了吧…在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催促下,于昭和23年前后战后初次召开的纪念展览上露了一面之后,似乎就一直闭关下去了。因此,不由让人觉得鉴赏过实物的人们也正在渐渐成为历史逝去。
这样来,数珠丸恒次年的历史,就在脑海中勾勒出来了。其深藏于本兴寺本殿中,要是好容易能公开展出一次,大众可是都希望能先睹之为快呢。不管哪里的日莲上
全长:MM;刃长:MM;刃材:DC53;热处理:真空油淬,回火3次;硬度:60-61HRC;表面处理:精细砂光,数控v磨,再手工精磨;刃厚:6.7MM;刃宽:46MM;柄材:米克塔柄长:MM,一体龙骨刀净重: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