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陈劲万盛日报
在我居住的万盛城区,有一条大约呈东西走向的街道,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是川湘公路的必经之道。每天车水马龙,人流如织。
街道名叫勤俭路。这名从何来?问过不少人,回答不尽一致。直到前不久翻阅《南桐矿区志》才找到来由。据区志第页记载,勤俭路医院,全长米,年作为川湘公路改线工程建成。路基宽九米,路面为七米宽的泥结碎石,区各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和家属都积极参加筑路义务劳动,故定名勤俭路。
弄清得名来由后,我犹如游泳健将一般又一个猛子扎进了书海,在区志里畅游起来,急切地想知道上代人是如何筑路的。我想像着当时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和男女老少齐上阵的冲天干劲。心想有挖掘机之类的大型筑路机械,也不至于费工费力。然而,区志不是文学作品,我怎能找到劳动场景的生动描述呢?不过在区志第页,我看到了这样的记载:年建区时,区建筑业均使用手工工具,主要是传统的砖刀、钢钎、灰桶、扁担等,年修建一队购买25米高的井架卷扬机一台、平板震动器一台,年开始使用翻斗车现场运输,年开始使用搅拌机,提高了工效,减轻了繁重的体力劳动。
而勤俭路修建于年,当时并没有能提高工效的大型筑路机械。可想而知,当时筑路条件之艰苦、付出之艰辛是何等的程度,完全靠传统的人力和手工工具。我再次想象着当时义务劳动的场景,想到上代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勤恳建设家园的精神品质,心中敬意油然而生。
取名勤俭路,一来纪念历史,二来教育后人。为了深入了解这段历史,我又查阅了区志里的相关记载。在第页,我发现了同时期的人均收入数据。年人均收入为元、年为元。那同时期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又是怎样的呢?第页先对城镇居民主要物品人均年消费情况进行了介绍。以相近的年为例,粮食.41公斤、食用油4.64公斤、猪肉26.31公斤,每人平均到每天是多少呢?那就不言自知了。至于农村,除了粮食为.20公斤稍高于城镇外,其余食用油为0.71公斤、猪肉为19.89公斤;在农村住房方面,年,全区有草房14.28万平方米,8年草房仍占4.5%。
前人就是在这样条件落后、生活困苦中勤恳建设家园的,更是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奋发向上的。区志以质朴的文字和组组数据记录了历史的真实,让我真实感受到了前人“钢少气多、自力更生、敢叫家园换新颜”的豪情壮志和峥嵘岁月。
在区志里,我还遇见了更多这样的记载,内心同样受到极大震撼。区志第页记载着万盛公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建设过程,修建之初就发动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开展大规模植树;街道绿化建设上,年发动群众路旁义务植树,在区委机关和新田路一带,植青桐54株,在矿山路植大叶桉株等;居民区绿化更是如此,年后各街道每年都要发动群众,在居民区周围广植桉树、青桐等和花草,由居委会委托人员专管。可喜的是,8年至年,万盛建设段年年被评为重庆市及区级绿化单位。试想,如果没有前人自力更生和勤俭建设,哪来今天万盛这座山水城市的坚实基础呢。这真是前人载树、后人乘凉啊。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感谢方志,让我遇见了一段宝贵的历史,并从中强烈地触摸到了*的初心和使命,那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毋忘历史,让我铭记着家园一步步变得幸福美好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