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回味如烟往事18蝉噪蛙鸣蛐蛐叫
TUhjnbcbe - 2023/10/30 19:07:00
长沙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40104/4322074.html

上世纪60年代北京大杂院里的那些事,已经过去很久了,但对于那一代人来说是难以忘却的记忆。

现在北京城里的夏天,不知为什么听不到蝉的叫声了,秋天也听不到蟋蟀的声音,更听不到蛙鸣了。其实蝉、蟋蟀都不会叫;雄性的蝉是震动腹部的发音器,而蟋蟀则是震动薄薄的双翼发出声音,只是我们习惯称之为叫声罢了。

蝉的俗名叫“知了”或“季鸟”,身材虽只有拇指般大,也只饮露水和树汁,发出的声音却不小。每逢夏季,蝉鸣此起彼伏,一声高过一声,就像高音合唱;有午睡习惯的人常常因为蝉的叫声休息不好,因使人不得安宁故称之为“蝉噪”。院里的小四和其他几个小孩,会剪一段废旧的自行车内胎再掺上点别的什么东西,在火上熬成胶,抹在竹签的一头,再将竹签绑在一根长竹竿上,用来粘树上的知了。

知了一般是挂附在树干的高处,颜色与褐色的树皮一样,叫声也时有时停,发现它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找到知了后,要举起长杆子,用竹签头上的黏胶去粘它;如果知了在更高处,一个小孩还要爬到树杈上再举竹竿子。举起的长竿子会摇晃,如果一下粘不住,知了就会飞走,所以常常一天也粘不上几只。小四他们会烧知了来吃,我不吃这种东西,只是有时会加入他们一起玩。

夏天是蝉噪,到了秋天的晚上,蟋蟀和青蛙则成了歌唱的主角。其实我们那时见到的有青蛙,更多的是蟾蝓,俗称癞蛤蟆。它们长得很像,有人称它们是兄弟,美国童话作家洛贝尔在他的小说中说它们是最好的朋友。

那时路边、墙角旮旯、菜地里,时不时的就会传出癞蛤蟆“哇、哇”的连续叫声,青蛙的叫声则是“硅儿瓜,硅儿瓜”的不同,其实那是由它们肚子里的声囊发出的声音,声音特别大能传得很远。小孩们抓住癞蛤蟆后,常常会把它翻过来拍它的肚子,肚子会立刻鼓起来像个大气泡。

除了蛙鸣,秋夜里蟋蟀也加入了大合唱,蟋蟀也就是蛐蛐儿。捉蛐蛐儿、斗蛐蛐儿是很多小孩都爱玩的,这在中国已经流传了上千年,到了我们这一代自然也不例外。

我们那时捉蛐蛐儿会准备几样用具:用铁丝编成一个三角型的罩子,如果发现了趴在地上的蛐蛐儿,就用这个罩子去扣它;用纸叠几个比大拇指粗些的小桶,捉住蛐蛐儿后以便装进去;最好还有个手电筒,因为黑天里用手电一照,它一般会伺机逃跑趴着不动。

晚饭后只要没事,我就会自己或约个小伙伴去捉蛐蛐儿。寻着蛐蛐儿的叫声,路边、草堆、墙犄角、涵洞里,哪儿都会去。熟悉了蛐蛐儿的叫声,不仅能区分出不同的品种,甚至能分辨出蛐蛐儿的好赖。

蹑手蹑脚的走过去,极轻地挪开碎砖石子,如果这时蛐蛐儿突然不叫了,就是可能觉察到有危险了,就要静静的等着;待它再叫时才能小心翼翼地翻开杂物继续找,如果稍不谨慎蛐蛐儿就会跑掉,则前功尽弃了。

发现蛐蛐儿了,要屏住呼吸,在手接近它的时候要迅速出手把它扣住,要不然它一下子就会跳出一、两米远;收手时要格外小心,不然就会伤了它,哪怕是伤了根须,这个蛐蛐儿也就不完美了。

搪瓷茶缸里垫一层湿的泥土,剥开豆角取两三颗嫩豆子放进去,蛐蛐儿就养在里面,每只缸子只能养一只,不然它们也会相互战斗到只剩下一只。小孩们会拿着自己的蛐蛐儿和别人的蛐蛐儿去斗,斗赢的小孩会很得意。

深夜里,捉来养的蛐蛐儿有时也会叫得很欢,因为不止一只,叫声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有的清脆有的响亮,此起彼伏的很是好听;有时叫声则会戛然而止,喧闹的屋里又是一阵寂静。院子里癞蛤蟆“哇、哇”的叫声,远处“硅儿瓜,硅儿瓜”的蛙鸣则不会停止,只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蛐蛐鼓翅弹奏出的琴音,远近高低声的蛙鸣,混合成了优美的交响乐,像秋夜里的摇篮曲伴随我进入梦乡。现在虽然还在北京,不知怎的那种蝉噪蛙鸣却再也听不到了。

如果喜欢,欢迎

1
查看完整版本: 回味如烟往事18蝉噪蛙鸣蛐蛐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