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诸城拾遗诸城生活习俗之饮食
TUhjnbcbe - 2023/9/11 21:46:00

古语说,“民以食为天”,可见饮食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饮食民俗大致表现在日常生活饮食和礼仪饮食两个方面。前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主要包括饮食结构和一天的餐饮次数、时间;后者则是为了满足人们社会礼仪的需要,包括节令食品、礼仪往来食品和祭祀礼仪上的供品等。

饮食民俗有很大的稳定性,有些食俗传承下来后很难改变,如生活食制中的一日三餐,礼仪食俗中的正月十五吃元宵、五月端午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一直沿袭至今。在饮食风俗中,还有一些习俗体现了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如诸城人在新粮登场和瓜果上市时,要请上辈老人先吃,叫“尝鲜”;吃饭时老人“坐上首”,好菜“开头筷”,若小孩先动筷子,大人会斥责为不懂规矩。这些已成为当地“孝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饮食结构与食制

境内食俗属于我国北方类型,人们的食粮以玉米、小麦、地瓜为主,杂以谷子、高梁、豆类(*豆、绿豆、豌豆、红豆)、黍子等五谷杂粮。副食以蔬菜为主,肉类、蛋类过去是寻常人家办喜事和节日、待客的珍品。城市和农村都通行一日三餐,早饭称“早晨饭”,午饭称“晌饭”,晚饭称“后晌饭”。旧时农村在冬闲时则一日两餐,称“吃两顿饭”。过去,农村早晨饭一般为小米稀饭或高梁面、玉米面稀饭,配以玉米饼子、地瓜、地瓜干。高梁面、玉米面稀饭统称“粘粥”,也叫“糊涂”。晌饭是粗粮制作的煎饼、窝头或饼子。后晌饭是用地瓜或地瓜干煮的粥,称“地瓜饭”、“地瓜干子饭”。这种饮食安排叫“两稀一干”。如今农村饮食变化很大,大米白面成为寻常人家的家常便饭,鱼肉习以为常,高梁、玉米、地瓜已很少食用,农闲时的“两顿饭”也已改为三餐,然而早上喝稀饭的习惯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没有改变。

日常饮食

煎饼煎饼过去是诸城人的代表食物,也是当家主食。旧时“摊煎饼”是家庭主妇的主要工作,每隔几天,就要摊一摞煎饼,供全家食用几天。

煎饼的制作首先要磨制糊子,就是把麦子、高梁、玉米、谷子、地瓜干等原料淘洗、浸泡,然后磨成糊状物,俗称“煎饼糊子”,然后就可以“摊”(烙)了。摊煎饼的工具主要有三件:一是鏊子,铁制,圆形,中等型号的直径65厘米左右,中心稍凸,三足,用柴草在其下加热,上面即可烙制煎饼。二是筢子,木制,板状,弧形,有柄。糊子倒在热鏊子上后,用筢子摊匀,糊子便薄薄地摊在鏊子面上。三是油褡子,是用十几层布缝制的方形擦子,上面渗着食油,用来擦鏊子,以防煎饼粘连鏊子揭不下来。

摊制之前,往往先用油褡子在鏊子上面擦一遍油,既除掉了鏊子上的杂物,也使得烙熟的煎饼容易与鏊子分离。鏊子烧热以后,舀一勺煎饼糊倒在鏊子上,用耙子沿着鏊子摊一圈。由于鏊子是热的,煎饼糊所到之处就迅速凝固一层,稍等即熟,这就是所谓的煎饼。旧时摊煎饼所用原料主要是高梁、玉米、地瓜干等,小麦、谷子因为稀罕,有时仅少量添加;现在则以小麦、谷子、玉米为主。旧时磨煎饼糊主要用人力石磨,现在不仅有了磨糊机械,还有了专门的摊煎饼机,但用机器摊的煎饼远没有手工摊的可口。

玉米饼子、窝窝头这是过去诸城人的常用食品,人们习惯称玉米饼子叫“棒米饼子”,窝窝头叫“趴牯”,都是用玉米面加水制成。巴掌大、饼状的称饼子,拳头大、半球状且底有窝洞的称窝头。窝窝头一般放入锅内蒸,而饼子则有烀(将饼子贴在锅边,炒菜或烧水可同时将其烙熟)、蒸两种做法。

地瓜学名甘薯,旧时是当地人的主食之一。由于地瓜产量高,茎叶是喂牲畜的好饲料,又适于山岭薄地种植,所以在境内广泛栽种。鲜地瓜怕冻,不好储藏,农民冬天多把地瓜挖地窖存放,一般可吃到来年春天,所以有“地瓜半年粮”的说法。地瓜的吃法多种多样,除鲜地瓜煮食或切块煮粥外,主要是切片晒干,叫“地瓜干”。将地瓜干碾碎磨成面,即为地瓜面。地瓜干也能煮着吃,由于吃起来不可口,如今很少有人食用,只能做饲料了。地瓜面可单独和面烙饼或烀饼子,还可与其它面粉混合包饺子、擀面条或做其它面食。如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地瓜作为主食的时代已成为历史,但“地瓜食品”仍深受人们喜爱,城区的烤地瓜摊生意一直不错。

米饭诸城人所说的米饭主要是指小米饭。过去,大米饭只有在有钱人家的餐桌上方能见到,寻常人家吃的多是小米饭。小米饭又有稀饭、粘粥、干饭三种。当地把做小米干饭叫“捞干饭”,小米干饭里常添加红豆、绿豆等,旧时这已是很好的饭食了。过去人们还用高粱米做干饭,这种饭口味不佳,如今已少有食用。用黍子米做的饭叫“粘米饭”,但黍子米多用来蒸一种节日食品——年糕,一般不舍得用其做饭。

饽饽用白面(麦粉)做成的食品,圆形的叫“饽饽”,长方形的叫“馒头”。饽饽是旧时逢年过节、祭祖供神和亲友之间礼仪往来的主要食品。当地有过年蒸枣饽饽的习俗,就是在饽饽顶端捏5个鼻儿,嵌上红枣蒸熟,常作供品用。还有一种“合叶”的面食,就是用面模(俗称“合叶模子”)磕出莲蓬、鱼、桃、蝉、猴等形状,烙熟后用以赠送亲友或节日期间食用。

面条当地习惯叫“面汤”,旧时用手工加工而成,和面后用擀面杖擀成面皮,用刀切成长条状,就是普通的面条了。面汤按形状分,又有宽面汤、棋子块面汤(用刀切成菱形)和细面汤等,宽面汤(也叫“宽心面”)是结婚时新郎新娘必吃的食品,现在城乡婚礼中仍很流行。按粮食品类分,有白面汤、豌豆面汤、杂面汤(由白面、豆面混合而成)、“三条腿面汤”(由白面、豆面、地瓜面混合成)等。现在,人们仍然非常喜欢吃面汤,不过一般不再手工制作,而是直接购买成品的挂面了。

饺子俗称“馉馇”,有俗语曰“舒服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饺子是当地人最爱吃的一种食品。过去,老百姓家只有过节或招待客人时才包饺子。常见的有白菜猪肉馅、韭菜鸡蛋馅、菠菜豆腐馅以及其它素馅的饺子。近年来,饺子已成为人们的家常便饭,还出现了三鲜馅、海鲜馅和野菜馅等各种各样的饺子,其中荠菜(一种野菜)馅饺子很受城里人青睐,春季在一些大饭店的餐桌上都可见到。

野菜旧时,农村百姓度荒年时,多在野菜里掺上少许粮食或麸皮做成菜团、菜饭食用。当地人常吃的野菜有山菜、苦菜子、荠菜、灰菜、蛐蛐牙、七七菜、芸青菜、蓬子菜等,也吃槐花、柳叶和榆钱。如今已无人以野菜代粮了,但山菜、苦菜子和荠菜等,春天在城里仍有人叫卖,城里人多用来蘸酱鲜食或凉拌食用。许多昆虫也经常成为人们饭桌上的菜肴或零食,如桑蚕、柞蚕蚕蛹、蝉和蝉的幼虫(“知了龟”)、蚂蚱、豆虫、蝎子等,价格还很不便宜。

小豆腐小豆腐是与大豆腐相对而称的,二者都用*豆作原料,只不过大豆腐纯用*豆制作,而小豆腐的主料是菜,只添加少量*豆糊(面)。小豆腐本地又称“豆沫子”、“馇菜”,或干脆就叫“菜”,是家家户户的家常饭。制作方法是:把*豆磨成豆面,或泡胀后上石磨磨成浆,将豆面或豆浆入锅煮沸,加入焯水淘洗并切碎的菜叶,大火熬熟,习惯称“馇小豆腐”。馇小豆腐所用的菜主要有萝卜缨、辣菜缨、小白菜以及苦菜子、七七菜、芸青菜等野菜。因小豆腐饭菜兼备,营养丰富,故家家喜食,至今仍然深受城乡居民的青睐。

就菜诸城管下饭的菜肴叫“就菜”。旧时,普通人家吃饭很少仨盘俩碗的,大多端下一碗自己淹制的咸菜了事。境内居民口味,以酸、甜、辣、咸兼备,多数人以咸为主,因此,多以咸菜、虾酱、大葱、大蒜、大酱、咸鱼、虾皮下饭。现在一般人家的饭桌上每餐都少不了几个小菜和热炒,烧肉、鱼、海鲜等已不鲜见。

饮水农村居民多饮井水或河水,城镇现多饮用自来水。早年,只有待客或富裕之家方饮茶,平时普通百姓只饮白开水或用小杂粮熬制的汤,故有的地方称喝水谓之“喝汤”。上世纪70年代后,城乡居民不仅以茶待客,而且饮茶已成嗜好,多喜欢饮“花茶”(以茉莉花茶为主)。现在,各种冷饮及低度饮料酒如啤酒、葡萄酒等,都已进入城乡家庭。

礼仪食俗

诸城人豪爽、好客,重视礼仪往来,不管平日生活如何简朴,遇到重大节庆、婚丧嫁娶或招待贵客,都有摆宴席的习俗。

旧时招待贵客,宴席一般摆在炕上,用炕桌,以客对房门者为上席,上席对面为次席,主或陪客者坐次席或炕下。宴席力求丰盛,菜肴有四、六、八、十个冷、热菜不等,丰盛者有“四四到底席”,即“四凉、四热、四炒、四汤”共16个菜。也有酒菜与饭菜分上的,酒菜用盘,饭菜用碗,分别上。四菜者名曰“四喜”,六菜者称为“六六大顺”,十菜者名“十大碗”,寓“十全十美”。菜盘、碗或碟宜双忌单。上菜的顺序和放置位置各有定俗,一般最后一道菜上鱼,寓“有余”之意。上鱼,鱼头要朝向上席客人。

宴席上的礼俗很多,斟酒倒茶,习惯“酒要满、茶要浅”,酒满代表盛情,茶浅表示礼貌。敬酒让菜礼尚各有定俗。敬人喝酒,有自己先喝的,叫做“先喝为敬”;也有同饮的,还有晚辈对长辈双手举杯敬酒的。敬酒必饮双杯或3杯,双杯意为吉利,3杯寓意友谊。敬酒之后,主客礼让慢饮,旧时无暴饮暴食、速战速决之风,让客人酒足饭饱为度。解放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宴客饭菜逐渐在花色品种上提高档次。近年,讲究炒菜与汤菜并重,海鲜与土产并举。席间礼让之后,多采取“对饮式”、“推磨式”,有一些劝酒词很时兴,如“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等等,于是推推让让,说说笑笑,不知不觉中大家都一醉方休了。

来源丨今日诸城

1
查看完整版本: 诸城拾遗诸城生活习俗之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