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68岁虞世南写下一首诗,讽刺阿谀奉承,攀 [复制链接]

1#

君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对品德高尚光明磊落之人的敬称,是是传统读书人立身处世的道德榜样和追求目标,在古代的诗词书画中往往会体现出一种君子的风度。

世今天我们先从一只小小的昆虫说起,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了”,他长不过几厘米,寿命不到天,因为栖息于高高的树上,又以植物露水为食,在古典诗歌中,往往被寄予了栖高饮露的高洁君子形象,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便是初唐诗人虞世南的这首《蝉》。虞世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书法家、文学家、诗人、政治家,他直言敢谏,深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第一句垂緌饮清露。说的是什么呢?緌,原本是古代的服饰用语,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似下垂的冠缨,所以称其为垂緌。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所以说是“饮清露”。表面上是蝉的形状和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暗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口质。

第二句流响出疏桐,这就好理解了,稀疏的梧桐树叶之间,传出高亢有力的蝉鸣,在古代传说中,梧桐树高俊挺拔,也有象征高洁美好品质的意思。诗人安排蝉栖息在这样一种树木之上,其实也是在暗示,蝉有高洁君子的形象。

蝉的叫声十分高亢明亮,有时距离很远也能听得很清晰,于是有人就认为,这是借助了秋风的力量,但是诗人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蝉鸣传的远的的原因在于居高,所谓站的高,传的远,这就叫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不过居高不仅是指蝉栖息的地方高,更多的是暗示他立身品格的清高。这种独特的意境为读者解释了一个真理: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比如权势、地位、有能力者的帮助等,自然也能声名远扬。

这两句话不仅在说蝉声传得远的道理,而且说了君子声名传的远的原因,是由于自身高洁的品质,而绝不是凭借外界的力量

这首诗的作者虞世南经历南朝、陈以及隋唐,一共三个朝代。他和哥哥虞世基在少年时代就很有才气,陈朝灭亡后二人皆入隋为官。哥哥虞世基因为善于奉承,受隋炀帝的喜爱。虞世南则秉性正直不愿做溜须拍马的事,所以不受重用,一直关不过七品。

直到唐王朝建立以后,入唐为官,他几次在朝堂上直言劝谏太宗,不能太过骄奢,太宗也都欣然采纳。他去世的时候候,太宗更命人把他的画像画到凌烟阁上(凌烟阁是唐朝为表彰功臣而建筑的绘有功臣人像的高阁),让他能够名垂千史。

再回过头看它那一时得意的哥哥虞世基,早在隋末的兵变中被杀,也在历史上留下了骂名,他们兄弟的际遇也侧面向我们说明的《蝉》这首诗的立意,虞世基依靠阿谀奉承,攀附权贵显然得到一时的显贵,但并不长久,虞世南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清高,正直的品质终于能够名垂千史。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活,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各种欲望,有的人没有经受住欲望的诱惑,放弃了自身道德的修养,依靠各种投机取巧,依靠阿谀奉承,攀附权贵,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最终后悔莫及。

我们应当像诗人一样,洁身自好,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保持着良好的品格,而不是跟着物质欲望去跑,从而迷失自我。进而沉下心来,深耕自己的专业,不断学习,就像那句话说的:“不要去追一匹马,用追马的时间种草,待到来年春暖花开之时就会有一批骏马任君选择。”

好的,今天就和您聊到这儿了,虞世南的这首《蝉》有没有让您有所感悟呢?朋友们也可以在评论区来聊一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