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多,一阵噼里啪啦的阵雨声把我吵醒了。虽然这场阵雨,电闪雷鸣阵势强大,可是来的快去的快。阵雨过后,真正闹心的是蛐蛐儿的“夜晚欢歌”,可能很多人对此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夜晚蛐蛐儿的鸣唱声愈发响亮呢?
农村人倒是对这再熟悉不过了,蛐蛐儿和知了一样,八月份是生长繁殖的旺盛期,而蛐蛐儿的生活习性就是昼伏夜出型,而且特别怕强光,所以,夜晚听到连绵不绝的蛐蛐儿声响,是因为它们集体出动了,亮起嗓门儿的目的,除了正常的生长习性,最重要的一点,这是异性之间求偶的一种强壮魅力展示,是专属于雄性的生命法宝。而白天呢,太阳一出来,因为它们天生怕光,自然就躲藏起来了,我们也就听不到它们的欢歌了。
蛐蛐儿还有个特性,就是穴居,它们常常栖息于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白天呢,不是它们的生物钟高峰,再加上白天各种各样的嘈杂声响,我们听不到蛐蛐儿的叫声就很正常。如果你用个小木棍儿在草丛间来回扒拉扒拉,蛐蛐儿即使蹦跶着来回跳跃,也断听不到它“唧唧吱吱”的鸣叫。
蛐蛐儿还有个特性,是用翅膀发声,在雄性蛐蛐儿右边的翅膀上,有一个像锉样的短刺,左边的翅膀上,长有像刀一样的硬棘。左右两翅一张一合,相互摩擦,振动翅膀就可以发出悦耳的声响,很有趣。另外,蛐蛐儿发出的不同音调和频率,还表达着不同的意思,夜晚蛐蛐儿响亮的长节奏的鸣声,既是警告别的同性禁止进入,又是展示求偶的另类优势。
蛐蛐儿的叫声,虽然不是很悦耳,而且有点“扰民”,但是,这种优美的自然之声,既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之美,而且给我们的夏日生活,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它们“唧唧吱、唧唧吱”的鸣唱,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生命礼赞,也是蛐蛐儿们热爱生活的呈现。
为“唧唧吱、唧唧吱的蛐蛐儿们”鼓掌!
注解:蛐蛐儿即蟋蟀,亦称促织、夜鸣虫、将*虫、秋虫、斗鸡、促织、趋织、地喇叭、灶鸡子、孙旺,土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