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居高声自远,唐代诗人虞世南的蝉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善行天下 http://m.39.net/news/a_6169059.html?ivk_sa=1024320u

虞世南是南北朝至隋唐时书法家、文学家、他也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治家。

虞世南诗作不多,但是有一首小诗流传至今,寓意深刻。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蝉》作者:虞世南.唐朝

虞世南勤奋好学,性格耿直有才干。自从为唐朝李世民做事后,和房玄龄一起共掌文翰,成为“十八学士”之一。虞世南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时称“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

虞世南的小诗《蝉》,是一首有心志又有寓意的小诗。

蝉又叫知了,它栖息在树木枝头。在中国古代诗文中,可以比喻人的高洁的品德。

在中国古代人的眼中,蝉很神圣,它不仅象征着高洁、而且通灵君子的性格。

唐初虞世南的小诗《蝉》。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诗人开篇就形象地比喻蝉用来喝露水的嘴巴:“垂緌饮清露”,就好像是古代人的帽子上,打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尖尖的,蝉仅仅在用它喝点早晨的早晨清凉的露水。

垂緌饮清露。

蝉悦耳的鸣叫声此起彼伏,“流响出疏桐”,如山林中梧桐树下的小溪流水一样悠扬动听又长久不停。

小诗动静结合,优美如画也如歌。梧桐在古代就是寓意可落凤凰的树,而蝉又是寓意君子的高洁。小诗的寓意更上一层楼,诗韵铿锵诗意深远。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在诗人的心境里,蝉在高高的梧桐树上,可以把悦耳响亮的蝉鸣的声音传得很远。诗人非常喜欢蝉的这种姿态,蝉在梧桐,寓意着一个高洁的君子,在择木而栖,才能响亮的自鸣。如果没有高大的梧桐,蝉也不能发出响亮的蝉鸣声。

诗人此时有双重寓意。大唐开元盛世,一代明主李世民就是高大的梧桐树,而诗人参*议*,经常直谏敢言。

李世民信任虞世南,评价他是:“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而虞世南的《蝉》用诗的语言形象夸张,比喻深意,蝉有清高独立不群,蝉鸣响亮因为理直气壮。而高高大大的梧桐树,它本来是传说中凤凰之栖息的地方,但是在诗人的心意中,蝉也可则木而栖,蝉鸣只有在梧桐树上才会响亮。

诗人有亲身感受,高尚高洁耿直者,选则明君而做事,才会做好自己,更会有好的名声而“居高声自远”。

居高声自远。

诗人用更有深意的“非是藉秋风”收尾。蝉在高大的梧桐树上,蝉鸣响亮持久传播远方,不是借用秋风之吹远,虽有梧桐树,蝉鸣也不易,正是因为蝉的自己的努力和坚持,这才是最重要的。

小诗《蝉》的诗意和诗人的境界就在:“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非是藉秋风。

沙沙小观园,谢谢完整阅读文章后,留言评论和点赞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