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苏北农村纪实之夏夜摸猴 [复制链接]

1#
此猴非彼猴,乃是我们当地特指

我出生在苏北大平原上,百年前呼啸而过的*河如今已变成万亩梨园,只留下明代大堤在夕阳下静静伫立。生于斯,长于斯,我对这片古老厚重又多灾多难的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曾经的*河大水淹不了它,无数的兵灾人祸打不垮它。无数人出生了,无数人躺下了。人过中年,半生忽过,我认为我有义务记录这片土地发生过的事,来过的人,才能以慰吾心。

村庄朝南走两里路就到了安徽省境内,往西过了南河就是河南地界,真可谓三省交集,鸡犬相闻。这一块狭长三角形地带,不仅语言饮食一致,连风俗习惯都一样。60年代至90年代出生的人,特别是男性,都参与过一个活动:土话叫摸知了(jila)猴,官方宣称摸蝉。

入了伏,暑气渐长,蝉鸣大起,有经验的人都知道一年一度的摸知了猴大戏就要开始了。蝉的幼虫蛰伏在土里七年,方能破土而生,攀附树上,蜕去丑陋的外甲,一跃而起,化成餐风饮露,被古人赞成高清玉洁的蝉。对于我们来说,知了猴没有这么多美好的想象和歌颂,仅仅是一道老天爷赐予的,不用花钱的美味。有时候靠售卖,还能获得一笔收入,补贴家用。我的一些同学,因为家庭困难,交不起学费,只能利用暑假天天晚上去摸知了猴。暑期结束,竟然凑足了大半学费!

我们这里果树多,杨树也多,一个又一个的村庄笼在绿色里,远远看去,分不清屋顶在哪里,相应的,知了猴也特别多。到了夏天夜里,它们就从树下的土壤里钻出来,慢慢爬到树干上。一旦到达一个高度,它们就会停止攀爬,安静下来,等待蜕变时刻来临。人们利用这个习性,会在前一天的白天,在每棵树上缠上胶带,围成一圈。这样,知了猴在第二天晚上往上爬的过程中,由于胶带打滑,它们上不去,就会停滞不前,聚在胶带附近。人们到了每个树下,只需弯腰拿走它们即可,无需细细地去搜寻,这就是摸知了猴摸字的由来。不得不说,这是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伟大创造。

缠胶带

摸知了猴与其说是寻找食材的,补贴家用的过程,更不如说是乡村的娱乐活动。带上手电筒,水桶,木棍,全家老小就可以出发了。手电筒用来照明,水桶里盛上小半桶水,用来把知了猴放在其中,因为它们善爬,可以几个叠在一起爬出来,桶里加了水,它们就爬不出来。木棍用处很多,可以用来壮胆,防身,更重要的是可以挑蛇。夏天的夜里,正是蛇类出动的好时机,冷不丁就会看到一条蛇盘旋在树枝上。农村对于蛇是不打的,只能用木棍恭恭敬敬地把它挑走,防止报复。蛇是一种嗔心很重的动物,打蛇发生过很多离奇可怕的传言故事。

夏天的夜晚,一片片树林里,灯光闪烁,人们或三五成群,或孤身一人。一棵树接着一棵树慢慢搜寻,不一会,就有了收获。到了夜里十一点左右,随着困意袭来,露水加重,湿漉漉的草地,树林已难以行走,大家就陆陆续续的提着水桶回家了。有的人为了多摸一些,特地避开人多熟悉的地方,转向偏远的树林里,竟然一夜没有回家,第二天人们找到他,才发现其一直在原地转圈,不远处是一座刚埋的新坟!结果是事主发烧一场,修养了大半年才转好。至于原因,乡村此类事情多不胜数,至于原因只能仁智见仁,智者见智了。

摸知了猴

逮到家里的知了猴,要么第二天清晨在孜然和盐的作用下,变成一道油炸的高蛋白美味。要么拿到集市上售卖,有专门的小贩收购,他们清洗粗加工后,一层层贩卖,从村到乡,从乡到县,最终流到城市里成为价格高昂的天热绿色食物。在我小时候,一个饱满的活体知了猴,收购价是一毛钱一个,现在竟然变成了一块钱一个,翻了十倍不止!小小的昆虫,也能体现出时代的变化。

一层层贩卖

自从来到城市后,好多年没有摸过知了猴了,现在的老家孩子对于此项活动也知之甚少,不乐意参加。原因是生活的富足,不需要自己动手挣零花钱,挣学费;更重要的是沉迷于手机,沉迷于电子游戏当中!如此哀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