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朝潮夕汐舟山方言里,耳朵怎么念 [复制链接]

1#

见字如面。

这一日我所在的城市,

没有一起新增病历,

nonewsisgoodnews。

今天按照我之前“设定”的推送,是去,但是疫情爆发以后,不仅酒店、客栈、商场都生意惨淡,连平日里过年演的草台班子,也着实没有了营生的道口,是人祸天灾,是万物萧条。但这个时候我们回看日历里的,就更有一股子思旧情绪。

是啊,我们有多久没有搬着小板凳,去天后庙或者遮雨棚下,听(看)一场社戏了呢?那交错的人流,原本是春节的日常,如今成为了春节的恐慌。而且是既恐慌,又奢望。那些早已在朋友圈过年过得烦躁不安的灵*,都已经闲出了鸟来,去给武医院“监工”,每一日都闹哄哄的。也正因为有了互联网,我们似乎……已经不再需要了。因为打开社交网络,到处都是。

依照这个逻辑,明日初十的线下大型社交活动,也可能就同样被取消了。此刻窗外下起了细雨,我们今日继续聊一句旧时有名的方言歇后语,叫:

上轿穿耳朵——临时忙

这句话,严格来说,不是吴语所固有,但我却经常听到乡里老人嘴里念起。一般我认为,连上了年纪的老人都会提到的俗语,必然有乡土情结。更何况,=,是人生大事。

这句话也同样被收录在老宁波的方言谚语里,所以还是值得一说。

更何况这个字的发音很奇怪,舟山方言念,同音,是为何?我考证了一下,这个既不是上古音,也不是中古音,而正是在宋末元初的年代,发音转成了。只是我们的方言里还保留这样一个较为古老的读法。有理有据:

古时女子有,一德就是,女子只有在十五周岁以后,才能戴耳环,为了日后能戴着嫁妆首饰出阁。所以一般会在十岁左右先做了耳洞,以备15岁穿戴。这些都是家里面福寿双全的老太太给小姑娘做的事情,一般人还没有这个资格。

但古法穿耳洞,是都有的,技艺娴熟的,可以一次成功,且不流血流脓。然而也总有一些失手的,就可能导致溃烂,好几年才见耳洞好。这个我妈妈小时候都跟我说过,她打耳洞就是一次就过,没受到过痛苦。这是题外话。

那一个女孩都要出嫁了,上轿才想起穿耳朵,岂不是为时过晚?临时抱佛脚,也不是这么抱的啊。故而有了今日推送之歇后语,意思显然。

所以啊,遇到灾情,也要未雨绸缪。虽然我没有买新口罩,可是我两年前就已经买过口罩了呀!

好了,今日方言推送就到这里吧!

COURIER6

今日为DAXIA打字

这是方言类栏目推送的第篇

蒙娜丽莎的

打赏请他喝一杯咖啡!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