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地名命名两千年,知古鉴今7清乾隆朝如 [复制链接]

1#
《清实录》[15]卷帙浩繁,取材丰富,保存了很多清代地名资料,内容广泛,其中涉及清代地名沿革及有关典章制度等记载,大都不见于其他文献,有重要史料价值,发掘和利用这一宝藏,对于丰富和深化清代地名研究不无益处。(1)乾隆处理地名问题态度谨慎,注意尊重历史,照顾习惯,不轻易改动,从而在客观上维护了地名的稳定性。乾隆五十三年(公元年)正月,当清朝镇压林爽文起义之后,在处理台湾善后问题时,闽浙总督福康安等上奏:“‘台湾’二字似应另赐嘉名”。乾隆答复“所奏殊可不必”。他认为:“台湾地方,自圣祖平定后,设立府县,即以‘台湾’命名,沿用至今,其土语与字音偶有诋误之年,亦无甚关系,况并未之前闻,自不当轻议更改。即此时更改他名,而‘台湾’二字沿袭已久人亦必仍称旧名,是即更改亦属无谓”。并且指出,前次将诸罗县改名嘉义,是出于特殊的*治上考虑,不能为例,驳回了福康安等的请求。乾隆五十五年(公元年)6月,御史谢清问条陈更改郡县名目,略称:河南祥符、浙江绍兴俱系宋代年号,宜加酌改云云。在乾隆看来,“历朝郡县定名,或因山川名胜,纪事纪时,取义虽各不同,在约皆选择吉祥字样,赐以嘉名。祥符、绍兴郡县即沿袭宋真宗、高宗年号,有何不协?有何关涉?而必须亟为更改乎!”至于有人谈到“以霸州‘霸’字为非正术,藁城‘藁’字《礼记》作‘乾’;大理、临安等府,师宗、弥勒等县,系属唐、宋土酋三改之号,均应酌易”等等,“尤为荒诞不经”。“此等郡县名号相沿已久,指不胜屈,岂能一一追溯肇锡之由。若如该御史所称,皆宜考证定名,则天下郡县不下数千,纷纷更易,有是理耶!”乾隆在这类问题上不为诌言所动,反映他处在盛世仍能保持清醒的*治头脑。历史上有过王莽等滥改地名的教训,乾隆的思想认识,不能不说比这些昏君略胜一筹。[16](2)整顿民族地名是乾隆朝地名工作的一个重点,成果也最显著,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汉文记载里,少数民族语地名的译名“舛误鄙俚之字,不一而足”。满族以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对这个问题自然十分敏感,乾隆多次利用纂史修志的机会,责成馆臣采用新译。乾隆三十七年(公元年)四月谕:“历代诸史向敕馆臣校删,嘉惠海内,近从《辽》、《金》、《元》之史人地官名,多淆于后代氏生之手,或一人而两传,或一地而数名。至于释义对音动成乖舛,因命重加厘正,务极精详”。乾隆四十年(公元年)五月谕:“又《明史》内于元时人、地名对音伪舛,译字鄙俚,尚沿旧时陋习”。如“图”作为“兔”之类,既于字义无当,而垂之史册,殊不雅训。今《辽》、《金》、《元》史已命*机大臣改正另刊,《明史》乃本朝撰定之书,岂可转听其伪谬,见在改办《明纪纲目》,著将《明史》一并查改,以昭传信。”东北是满族的故乡,清朝的发祥地,乾隆特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