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宝性论讲记第16课 [复制链接]

1#

《宝性论》第16课

诸法等性本基法界中,自现圆满三身游舞力,

离障本来怙主龙钦巴,祈请无垢光尊常护我。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的菩提心!

发了菩提心之后,今天继续宣讲弥勒菩萨所造的《究竟一乘宝性论》。宝性论当中的所诠,主要是安立如来藏。如来藏的本体非常微细,非常甚深,一般的人根本无法了知。所以说,首先是佛陀在经典当中,诠释了如来藏的体相,诠释了如来藏的修行的方式。后来佛陀的补处十地菩萨——弥勒菩萨在《宝性论》中,把所有宣讲如来藏的意义归集在一起,通过有条理的方式,着重进行了安立。所以说七金刚处,就包括了整个《宝性论》的内容。

前面讲到了,佛法僧三宝属于所得,后面讲到了如来藏菩提、功德、事业属于能得。前面对于所得三宝的自性已经做了安立了。下面继续学习如来藏,通过三个理论,十个意义和九种比喻让我们了知如来藏如何存在有情相续当中存在。前面讲完了三个理论,现在讲的是十种意义,十种意义就是讲到不变异,不变异有三个位的不变,不净位的不变,不净净位的不变和清净位不变。对于不净、清净和不净净的三位,实际上都是通过有法而进行开显的,以凡夫观察法性的时候,法性没有任何的变化,法性没有丝毫的变化,变化的只是有法方面,安立了变化,也安立了不变,所以说,从究竟实相来讲的话是不变的。

现在我们继续学习的是第二科判:

癸二、认定十地佛子功德分五:一、已生菩提心之功德;二、已入殊胜行之功德;三、获不退转之功德;四、成最后有之功德;五、成办二利之差别。

在五个科判当中,主要是宣讲了十地佛子,因为就不净净位都是讲从初地到十地之间的,功德或者不变的含义,所以进一步宣讲的话认定的十地佛子的不共功德。首先第一个是已生菩提心的功德,主要是讲初地,初地菩萨是生菩提心。第二是已入殊胜行是从第二地到第七地之间,有智慧和大悲双运的殊胜超胜的这样的功德行,方面叫一种殊胜行。第三是讲不退转功德,是第八地第九地,主要是第八地,然后也讲到了第九地的不退转的功德。第四成最后有之功德,指的第十地,十地是在整个就说轮回当中最后有,因为最后有,也有从小乘的角度来讲,今生当中必定获得罗汉果的,称之为最后有。

大乘当中对第十地安立成最后有,因为超过了之后就会成佛,所以说再没有比就说是更殊胜的学道功德,所以说称之为最后有。第五是成办二利的差别,第五个科判宣讲了成办二利之菩萨的二利和佛的二利之间的巨大差别。首先讲的是第一个:

子一、已生菩提心之功德:

生菩提心有很多不同的标准,一般来讲如果按照《入菩萨行论》的第一品,菩提心利益的意义来说的时候,生起无造作的世俗菩提心,就算是生起菩提心的功德了,所以说如果按照标准来观察的时候,生菩提心,不一定是圣者的,也可以安立成凡夫。凡夫人内心当中通过修炼,真正的舍弃了自私自利的心,内心当中产生了非常清净利心的时候,就说是产生了菩提心,在内心当中以真实无伪的、没有造作的方式生起了为利众生愿成佛的心。时候就叫做生起菩提心。

还有一种标准,按照《入中论》的标准,《入中论》的标准主要是生起胜义菩提心,生起的胜义菩提心称之为真正的生起的菩提心,此处,把第一个科判已生菩提心的功德对应菩萨十地当中的一地。所以说此处的标准,是没有按照《入行论》当中生起世俗菩提心的标准安立的。主要是通过《入行论》,《入中论》当中相应于《入中论》当中,生起胜义菩提心的方式安立的。实际上就是说,胜义菩提心有两个意义:胜义菩提心的第一直接的意义,就讲到了是无分别智慧。我们就说,一方面讲菩提心是有两个体性的,一个是为利众生,第二誓愿成佛。在胜义菩提心当中,当然为利众生愿成佛的世俗性的体相,是圆满具足的,超胜的方式安立就是说,超胜的方式在菩萨相续当中圆满具备,但是还有一个最不共的地方,胜义菩提心,主要是无分别智慧,超离一切边戏的无分别智慧,在内心当中已经生起的时候,方面称之为胜义菩提心,这种胜义菩提心,一般的凡夫人是没有的,因为们还没有真正的超越分别心,还是在分别心当中打转,所以说一般的世间人根本没有世俗、胜义菩提心。

声闻缘觉有没有胜义菩提心?声闻缘觉证悟了一部分的空性,就声闻证悟了圆满的人无我空性,然后缘觉也证悟部分的法无我空性,那实际上就是说,虽然证悟一部分空性,但是按照大乘的标准来看的时候,还没有真正的胜义菩提心,因为没有见到离戏的无分别智慧,没有真正的生起,无分别智慧,们的智慧可以说属于,心所的一部分,还没有真正的超越心心所,还没有超越真正的有边,所以说,从方面讲的时候,没有真正见到离戏法界的缘故,内心当中没有办法安立真实的无分别智,所以说声闻缘觉也没有胜义菩提心,!因为没有无分别智慧的缘故,也没有胜义菩提心。所以说,方面的胜义菩提心,只是安立成初地以上的菩萨,初地以上的菩萨,因为初地菩萨入定位的时候已经现见了离四边的空性,相续当中生起了殊胜无分别智的缘故,所以说初地以上安立成生起的胜义菩提心。就是说,菩提心生起来之后,是真实生于佛家族当中,在《入中论》当中问题已经做了安立了。下面我们就进一步宣讲颂词:

诸佛意子已证悟,不变法界真如性,无明令盲诸众生,见现生等诚稀有。若得圣者之境界,凡夫境界中显现,是故众生之至亲,善巧以及悲殊胜。

这两个颂词就宣讲了,初地菩萨已生菩提心的殊胜功德。首先讲到了是:诸佛意子已证悟,不变法界真如性。就是说佛的意子初地菩萨,已经证悟了不变法界真如性,自己证悟了真如性之后,已经远离了生老病死。但是在无明令盲的一种众生面前,是通过无名的眼翳,会让智慧眼处于瞎盲的状态,所以说没有办法见到菩萨真实情景,在众生面前会见到菩萨显现生老病死等,这些方面是非常稀有的。如果得到了圣者的境界的话,在凡夫面前,在凡夫境界当中就可以显现生老病死乃至于其他的菩萨行。所以说,通过这种方式善巧的引导众生逐渐趋向于解脱的缘故,就称之为众生的至亲,成为众生至亲的方式,主要是善巧,善巧是对应四摄,还有大悲心是殊胜的。

首先是诸佛意子,就是讲到了是菩萨,因为就是说是按照一般的讲法,在《入中论》当中对于佛子,也是从三个方面来安立的。第一个方面的佛子是佛的身子,佛的身子大家都知道,佛在出家之前,有一个儿子叫罗睺罗尊者。像这样的话就是佛的身子。第二种就是讲佛的语子,佛的语子就是讲佛的语所生的佛子,就称之为声闻缘觉。声闻缘觉是通过佛陀讲经说法之后,如是的证悟了法性,所以说是依佛语所生,因此说叫做佛的语子。第三个就叫佛的意子,佛的意子就是讲这些菩萨,菩萨称之为佛的意子。为什么要称之为佛的意子?因为就是说是对于佛的利益、佛的意趣,这些菩萨能够修学,相续当中能够接受,因为对佛意能够修学的缘故,称之为意子。还有就是说这些菩萨能够善巧的修学菩萨行,在佛的相续当中,最能认可的一类修行者就是菩萨,因为菩萨的修行能够真实符合于最清净圆满的菩萨正道的缘故,而菩萨道也是成佛的近因,所以说从方面讲的话,是称之为佛的意子。还有菩萨像家里面最得力的儿子能够承担家族事业,所以说菩萨是最殊胜的继承者,可以称之为意子。

菩萨真正能够继承佛的事业,声闻缘觉一方面弘法利生的时间很短,一方面在弘扬的时候能够让众生苏醒小乘种性,但是佛的事业就没办法做,真正就能够荷担佛家业的就是菩萨。菩萨发了菩提心,然后修学菩萨道,可以真正让众生成佛,所以说菩萨可以称之为佛意子。

此外佛自己也是从菩萨而成的,菩萨是成佛的近因,所以一切菩萨都称之为佛意子。对佛的究竟智慧能够学习能够继承,所以说称之为佛的意子。

从划分身语意的角度来讲的话,我们把罗睺罗尊者称为身子,罗睺罗尊者算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例子了,一方面从佛的亲生儿子的角度来讲的话,是属于佛的身子,后面出家,在佛面前听闻佛法,成了阿罗汉,成了阿罗汉之后也就成了佛的语子,从的最究竟的密意的角度来讲的话,也是菩萨的化现,所以说也是佛的意子,所以他不但是佛的身子,也是佛的语子、意子。

有的时候菩萨主要是从佛的意子角度安立的,但是就是说声闻,就说是佛的语子、声闻的体性,有宽有窄,从窄的角度来讲的话,当然就只是安立二乘者,是属于佛的语子了,但是如果从广义的角度来讲的话,菩萨也叫声闻。你因为从佛面前,听闻教法,然后把所听的教法给别人宣讲,也是有声闻的意义,所以说在《入中论》当中,引用了《华严经》等的经典,也是说明了菩萨也叫作声闻,了达声闻。方面也可以安立的,所以说方面的安立的方式,一般来讲的话,佛意子主要是通过菩萨方式进行安立,因为在身语意当中,意的功德在菩萨相续当中最为明显,所以说方面把菩萨安立成佛的意子。

这种佛的意子菩萨,已经证悟了不变法界真如意,真如性。对于不变的法界如来藏,就是说不变的法界究竟真如实相,已经完全现前了,已经完全证悟了,像这样的话就证悟法性之后,前面就讲过了,如果能够如实知佛性的话,就能够解脱生老病死等,解脱一切身体的痛苦,也能够解脱一切心的忧苦,所以说菩萨证悟法性之后,身心的痛苦实际上都是不存在的,一切的生老病死、轮回的痛苦都不存在,已经完全解脱了生老病死等的一切痛苦。

但是在无明令盲诸众生面前,见现生等诚稀有,就是说无明令盲就是讲:无明当然就是指不知道法界的实相,对于究竟如来藏的本体,不了知的一种愚痴,称之为无明。因为有情相续当中,生众无明的缘故,这种生众的无明令盲,就是说令有情、令众生的智慧掩没,就说是已经瞎盲了,成了一种盲的状态,没办法见到一切万法究竟实相。所以说在这些通过无明眼翳令众生慧眼,就是说是盲瞎的众生面前,们见不到菩萨的真实意,见不到一切,就像一个你没有眼睛见不到色法的真实一样,所以说,失去慧眼的有情没办法见到一切真实意,见不到究竟的本体。

所以说见到菩萨显现生老病死,看到菩萨的生老病死是很稀有的。为什么?因为就菩萨的本身,已经超越了生老病死,但是在众生面前显现,或者说众生仍然见到菩萨具有生老病死,方面就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就是菩萨自己故意的,要投生在轮回当中,故意的在有情的,境界当中,显现生老病死,是很稀有的。第二个方面是从有情的角度来讲的,本来就说是,本来菩萨是离开了生老病死,但是通过的无明,见到了菩萨,还是有生老病死,就像我们面前的这一切万法,包括我们的身心在内,包括一切的器世间在内,这一切万法本来都是究竟清净的。但是在我等具有无明眼翳的众生眼中,这一切显得如此的不清净,显现了这么多的二取,显现这么多的不清净的法,实际上就叫做在无名的众生面前显现不清净的法,显现二取的法,也是很稀有的。

本来就不存在,但是众生就要把不存在的东西,就是说是已经现前了,现前的存在,而且现前之后,执着实有,而且就是说越执着、离实相就越远,方面的话就说是永远无法回归的样子也有了,所以说是两个意思,一个是菩萨的故意显现,一个是众生通过自己的无名的这样眼翳,见不到真实意,反而见到了虚幻意。

而就是说菩萨显现的生老病死,本来就是一种不存在的,但是众生把菩萨的不存在的这些法见为,见为存在,也是很稀有,当然方面是需要菩萨做配合的。如果菩萨要不做配合的话,那也无法见到,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菩萨的这种境界代表实相。所以说就是说是见不到实相,也相当于见不到菩萨相续当中的究竟的真实境界,所以说显现的生老病死非常稀有。前面我们分析过,就是说菩萨的生老病死,和凡夫的生老病死,从现象上看起来的时候几乎分不出差别来,我们分不出菩萨殊胜善知识的生老病死,和一般的凡夫人的生老病死,表象上谁看得出来差别,都看不出来。但是实际上,内在的意义完全不相同。菩萨是通过殊胜的大悲心示现的,有很大密意要帮助众生示现的,而众生是通过业惑,直接以业惑为因而产生的,所以二者之间差别非常大,有情是无奈的去感受生老病死的痛苦,而菩萨是自在的,为了度化众生如是的示现而已,自己本身没有生老病死,但是示现有生老病死,这些方面就是有非常大的差别,前面已经做了分析了。

若得胜者之境界,凡夫境界中显现。如果已经获得了初地以上的圣者的境界的时候,就能够在凡夫的境界当中显现,显现什么?显现种种和凡夫相应的相,也显现种种引导凡夫趣向于解脱的相,所以方面两个方面都要显现,所以说不单单是显现生老病死而已,菩萨在显现生老病死的当中,有很深的意味,通过显现生老病死来让众生觉悟,所以说米拉日巴尊者被一个格西下了毒之后,格西装模作样去探病,还讽刺说尊者这样的大成就者怎么还会显现严重的病?尊者就说的很清楚:我的病实际上不是病,是一种庄严。成就者的病是一种庄严。

但是如果从的病因来看,的确不是一种业惑显现,而是一种大悲心,是一种智慧示现。本身没有一点的病,但是就为了众生的缘故,示现这样的病,通过这样的病引导众生趣向于解脱。通过病引导众生完全解脱于种种的业惑烦恼,不是庄严是什么?所以说我们就说,病的的确确是一种庄严。凡夫境界当中圣者显现的种种的这些生老病死,都是一种殊胜的庄严,一般的人认为金耳环、金项链,这些是一种庄严,而圣者就把这些大悲心示现的生老病死,通过智慧示现的这样生老病死,作为一种庄严,因为是在所有的功德当中这是最稀有的,最奇妙的,一般的凡夫人根本无法想象的,救度众生的方便是真正的庄严。所以说在凡夫境界当中显现,就是让众生觉悟实相。每一种法示现都有一种目的,都有一种必要,每一种法示现的时候都能够让一类众生获得相应的解脱,或者趣向于解脱。还有不单单是显现生老病死,圣者还会显现其的很多行为,比如说显现出离心的行为,让众生知道出离心到底应该是怎么样一种样子,怎么样去修持出离心,显现对于财物根本不耽著的这样的一种情况,所以说这方面有很多大菩萨,就完全显现了一种完全的知足少欲,只有一点点维生资具而已,像这样的话就是显现成的知足少欲的样子。

还有一类菩萨就说是显现财富非常多,但是对财富没有一点执著,这样的话两种实际上都是舍世者,所以说有的时候我们在理解舍世者的时候,就说是容易理解成那种什么东西都没有,也不收钱,也不其东西,但是如果说是看到一个菩萨财富非常多的话,我们就觉得不是舍世者。以前霍西的意科喇嘛,也叫夏扎瓦,夏扎瓦是舍世者的意思,有一天一个喇嘛去拜见他,进了房子之后看见里面有很多装满了书,屋内装饰的也很好,有很多财富。这个喇嘛进去之后就东张西望,夏扎瓦问:“你是不是丢了什么东西呀?怎么到处在我家看?”喇嘛说:“很奇怪呀!都说你是一个舍世者,你的东西怎么这么多?”意科喇嘛说:“所谓的舍世者,是指始终对显现万法没有丝毫执着,而不是过得很穷酸,内心当中却对财富有很强的耽着。”真的舍世者,是从内心当中对这些物品已经彻底的看破了,彻底的放弃了,叫做舍世者。而不是说内心当中对财物很耽着,但是在外表显现成一个很穷的样子。真正的舍世者,是真正的从内心当中对物体没有耽着的。我们有的时候只是从某个角度去看的话,看问题的方式并不全面。有些时候我们衡量一个人修行好不好的时候,也是只是从外表上去衡量,当然这也是一种标准嘛,不管是怎么样的话,能够装出样子也算是一种功德。有一些菩萨内心当中没有耽着,外表也显现没有财富的,有一些菩萨内心当中没有耽着,外表显现有财富的,但不管怎么样,其境界是完全平等的。菩萨在有情面前境界当中,会显现出离心的行相,显现大悲心、菩提心的行相,显现布施持戒的行相,显现安忍的行相,显现禅修,显现智慧的行相。

所以说这些方面都是获得胜者境界之后,在凡夫境界当中显现的这些。显现这些一个目的,那就是通过这些行相,引导众生趣向于解脱,或者说换一个角度来讲,示现布施行,示现持戒行,示现出离行,示现大悲行,都是为了方便众生模仿。因为就是说众生学佛也是一个模仿的过程,众生最初的时候根本不知道应该怎么样去做,然后就菩萨显现成一种布施的样子,就是说如果你要布施,就应该这样做,然后菩萨显现一种持戒的样子,就是说你应该这样做,然后就说是众生看到这些,这些上师、导师、善知识,示现了殊胜行为之后,就逐渐逐渐进行模仿。

首先是很笨拙的方式去模仿外表的行为,比如说菩萨在放生的时候,最初大家都跟着去放生,至于的深刻的内涵,最初的时候还没办法去体会,模仿的时间很长之后,就从模仿圣者的行为转而模仿圣者的作意,模仿圣者的心,像这样的话就是模仿时间很长之后,就从模仿逐渐逐渐的变成自己内在的一种东西。

所以说我们学习,学习佛法也是一种模仿的过程。在讲前行依指善知识的时候,依止上师的时候,也是模仿上师的种种这样的行为,所以说就是一个表率,是一种典范,是一种经典。所以说有一个模仿的对境之后,就逐渐逐渐通过模仿,开始深入到法意的内涵当中。所以说法意的内涵是很深的,如果你没有通过至浅而深,方式来进行引导的话,一般的众生很难一下子就做到像佛那样一种境界。所以说在境界,凡夫境界当中示现这些生老病死很大必要,尤其是示现这些出离行,示现菩萨行,所以说方面我们如果不是依指上师善知识,不是依指这些菩萨的话,我们是无法得以模仿的。所以现在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模仿上师的种种的行为,模仿上师的慈悲心,模仿上师的,种种的度化弘法利生的行为,模仿上师的这些很多很多的美德,所以说我们就说是长时间模仿之后,我们就很善巧,越来越善巧之后,我们内心当中也就具足了上师的种种功德。所以说上师善知识主要是通过方式来善巧的,逐渐逐渐引导众生走向善道,所以说最初的时候肯定会很,模仿的时候不是很善巧嘛,模仿的时候肯定会出很多差错,但是这些就说在中间出差错的过程当中,最初的时候众生只是模仿外在的行为,不一定有深刻的作意。

所以说最初的时候只是在行为上面做一些模仿,但是时间长了之后,也能逐渐深入到的内涵当中,也是这些菩萨要引导众生一步一步走过的过程。因此说我们自己也是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也是很着重于佛教的外相,也是很着重于上师的外相,很着重这些僧团,这些穿衣呀,怎么样剃头,这些外相。当然就是入法的第一步,是要模仿的行,后面就是说进来之后,慢慢慢慢要模仿的内涵,就是出家的内涵到底是什么?然后就是说是学习慈悲的内涵到底是什么?逐渐逐渐就会深入到的内涵当中去。如果没有外在的行相的话,没有让我们去由浅而深去做的话,我们是永远进不了门的。众生的根基是非常非常多,不能够用一种方式来进行调化,所以有些时候这些善知识显现在家的行相,有的时候显现出家的行相,有的时候显现比较正常的行为,有的时候显现疯癫的这些行为,但是这些方面都是有很大的必要,来逐渐引导众生趋向于究竟的实相的。众生的至亲就是菩萨,菩萨打击的对象只有一种,那就是烦恼,那就是无明。除了无名和烦恼之外,没有一个真正的怨敌,没有一个真正打击的对象。所以说在救护众生爱护众生的时候,把所有一切的众生都执为的这样的亲友,都执为的至亲的方式来进行平等的对待,所以说能够引导众生获得暂时的安乐和究竟的安乐的缘故,所以说就是叫做众生的至亲,至亲人做的事情也就是,让自己的亲人得到安乐,就是说是菩萨不单单能够让众生得到现世的一些身心的安乐,也能够让众生得到后世的安乐,不单单能够得到暂时的安乐,而且能够引导众生得到究竟的安乐。而且不单单是和世间的亲人相似,远远超胜的世间的亲人能够做到的种种事业和行为,所以说叫善巧以及悲殊胜。为什么能作为众生的至亲,因为有殊胜的善巧和大悲心殊胜的缘故,善巧就是四摄法。就说是菩萨利益有情的时候,主要是通过四摄,通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方式来利益众生,来让众生走向解脱之道的,还有就说菩萨的大悲殊胜的缘故,就是不可能一刹那当中放舍一个众生,绝对不可能的。在凡夫位的时候有的时候受到这些很大打击的时候,有可能闹情绪的时候,悲心修行可能中断,但是在初地菩萨的相续当中,这种大悲是绝对没有中断的可能性的,没有任何的违缘能够中断菩萨的大悲心。

因为已经现见了无分别智,和无分别智双运的大悲心已生起来的缘故,所以说再不会有任何世间的违品能够超胜于,能够让中断乃至于丝毫的大悲心。所以说大悲心殊胜的缘故,善巧方便殊胜的缘故,就能够作为众生的至亲。方面就是讲已生菩提心的功德,所以说生起了菩提心的功德,地方就是对应初地菩萨,所以说我们说:到什么时候我们说菩萨没有生老病死,前面是总的一个方式,笼统的方式说:只要是菩萨,见到了法性之后,见到佛性之后,就解脱生老病死了。有的时候我们就会想,就这样的话是不是包括初地菩萨?因为有的时候我们在看公案的时候,龙树菩萨就说是,显现上面就说是,被吉祥草割断了头颅而示现了死亡嘛,方面到底是不是有真实的业来受报?还是说是一种示现?有的时候对问题呀,总是有一点疑惑,是有点疑惑在里面的。就说龙树菩萨,就说是从共生的角度来讲,就属于初地菩萨的代表,初地菩萨。所以说如果从颂词来看的时候:诸佛意子已证悟,不变法界真如性。如实知佛性,解脱生老病死后,应该是不会有死亡的,粗大的生、老、病、死,这些方面都不可能有。所以说示现的生老病死,菩萨示现生病,死亡的话,好像是真正从自己的境界当中进行解脱的,但是在众生面前示现有生老病死,就像佛陀已经彻底的远离了一切二障和二障的习气,但是在众生面前也示现生老病死,这是一种完全利益众生的示现。但是菩萨就说是也是如实知佛性的缘故,从自己的境界当中也是解脱生老病死。从已生菩提心功德颂词的教证来看的时候,初地菩萨也应该是解脱了生老病死。所以说也是在众生面前如实的示现因果和生老病死,引导众生趣向于善法。

下面就讲第二个科判是:

殊胜行,一方面前面是讲菩提心,方面就是已经生起了菩提心了。第二个就是说,已经生起样殊胜菩提心之后,怎么样趣入殊胜行,如何了知殊胜行?通过下面的颂词意义,还有通过注释当中的意义,就可以知道殊胜行,就是讲智慧和大悲双运的殊胜功德。

通过智慧和大悲,双运的行持救护有情的利益,所以说叫做殊胜行。一方面来讲的时候,菩萨的智慧也叫作殊胜行,菩萨的智慧本身也是非常殊胜的,已经能够超越整个世间的缘故也是殊胜的。然后菩萨的大悲也是殊胜的,合起来还是殊胜,所以说就说此处讲,菩萨的智慧和大悲,能够双运的方式来救度众生,所以就称之为殊胜行。住于世间不被世间染污,就是一种殊胜行。颂词当中讲到:

彼者超越诸世间,依然安住于世间,

为利世间现世间,世间障垢无染污。

犹如莲花出于水,不为彼水所染污,

如是佛子生世间,不为世间法所染。

已经进入殊胜行,意思就是说彼者就是讲二地到七地的菩萨,方面讲二地到七地。二地到七地的菩萨已经超越了整个世间,但是,还是通过大悲心的方式安住在世间当中,为了利益世间而显现在世间面前,显现在世间面前的时候,世间的障垢没办法染污菩萨的相续,就好像莲花出于水,但是不被水所染污一样,如是佛子生于世间,也不被世间法所染污。方面就如实的介绍了殊胜行的功德。

首先就是讲:彼者超越诸世间,就是讲的殊胜的智慧。

怎么样能够超越世间?就说相续当中生起了殊胜智慧的缘故,不单单有见道的智慧,而且有修道的智慧,二地到七地已经趣入到修道了,已经趣入到修道的时候,对于初地的时候所现见的真实的法性,进一步的方式来进行修炼,所以说的智慧就说是非常超胜。就是说超越诸世间,有两个方面我们可以理解,第一个是超越世间的本体,第二是超越世间的因。又说超越世间的本体,我们就世间的本体是一种有法的状态嘛,而就说是二地到七地的菩萨,是能够如实的现见实相法性,所以说能够如实的现见实相法性,而且是通过不断的,不断的修行的方式,证悟的智慧越加明显,所以说从世间轮回的本体的角度来讲已经超越了。因为轮回自性是属于有法的自性,证悟是属于一种无分别智慧,也是属于一种法性的证悟。所以说从现前法性的角度来讲,已经超越了轮回的本体了。

还有第二个方面是超越了世间的因,就是说是显现世间的因是什么?显现世间的因就是非理作意,就是说是菩萨,相续当中产生究竟殊胜智慧的时候,虽然八地以下的菩萨都还有烦恼,烦恼障的种子,但是就是说相续当中已经完全断尽了非理作意的缘故,就超越了世间的因,因为世间的因是非理作意,所以说能够断尽非理作意的话,就容易超越,从因方面已经超越了世间。所以说超越世间,可以从超越世间的因的非理作意和超越世间的本体,两个角度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但是果也是包括在里面的。就是说彼者超越诸世间,是通过什么样超越?是现见实相,现见了法界,通过智慧来了知万法的真如,如是就超越了通过无明形成的世间的。这就是第一个智慧的超胜。

第二个方面,依然安住于世间。为什么超越了世间之后还会安住于世间?就是因为相续当中有殊胜的大悲心的缘故,有殊胜大悲心的缘故,自己超越了世间,那自己不会住在自己的境界当中,会了知很多众生还在轮回当中没办法解脱。因为前面讲过就是说,菩萨对待众生的态度,就好像母亲对待她唯一的爱子一样,母亲她对待她唯一的爱子,她是没有办法割舍的,她不管是到哪个地方她的心中,都是她的爱子,在她的心里的地位都是最重的。她虽然做其事情,但是她心,无时无刻不在挂念,她自己的爱子,所以说菩萨也是把一切众生放在的心上,之所以能够成为菩萨,也是因为把众生放在第一位的缘故,如果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是永远得不到菩萨果的,之所以能够得到菩萨果,就是因为最初的时候就把众生放在第一位,所以说时候通过修行才能够获得菩萨果。因此说已经获得菩萨果之后,也是把众生放在第一位的,修行也是为了就是说救度众生,所以说现在已经超越了世间之后,会不会说我现在已经超越了世间了,最初的修法只是我超越世间的一个方便,我利用众生来修道,绝对不是这样的。

不是说利用众生来修道,我自己通过众生得到了菩萨果之后,我就不管众生了,没有这样投机的心理。哪怕的的确确我们内心当中是为了利益众生,所以为了利益众生才修道的。现在已经超越了世间来获得了救度众生的功德的时候,更加是安住在世间当中。所以说母亲,她出去打工,她出去工作她是为了让儿子过得更好。所以说像这样讲的时候,她的发心就是这样的。她后面当她通过打工赚到了钱之后,她有了钱,可以支配钱的权利存在的时候,会不会说?现在我有钱了,我现在就根本不管我的儿子,绝对不可能这样。她就是把挣到的钱马上就去买儿子喜欢的东西,让儿子来享受财富,享受安乐。所以说,菩萨获得了出世间的财富之后,通过修行获得了就说是出世间的财富之后,也是绝对要把财富用来利益众生,本来就是为了众生去赚取出世间财富的,现在已经赚取了出世间财富,肯定是把这笔财富用在众生上面。所以说会依然安住于世间,大悲心决定了绝对不可能趣向于寂灭的。为利众生现世间,就说为了要利益这种世间的缘故,一定是会显现在世间当中,如果要利益世间你高高在上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说就就为了利益世间,必须要显现在世间当中,显现在人们的群体当中,为了度化人显现在人群当中,为了度化狗就显现在狗群当中。所以像这样讲的时候,为了要利益众生就现在世间。虽然现在世间,世间的障垢也没有办法染污,就是一种善巧方便。

或者叫做智慧和大悲双运的殊胜行,殊胜行就体现在地方,就是说超越了世间、安住世间,安住世间也不被世间的染污,不被世间的垢障所染污,方面就是讲了菩萨的一种殊胜行。这种殊胜行,世间人是没有的。世间人是安住在世间当中,但是被世间的垢染所染污。就是说是,声闻也没有殊胜行,因为就是声闻是超离了世间,但是绝对不安住在世间。只有菩萨超越了世间、安住世间,安住世间不被世间所染污,方面就是讲相续当中有殊胜的智慧,和有殊胜的大悲双运的无二的功德的缘故,才能做到安住世间,但是根本不被世间的垢障所染污。因为已经真实的见到了这些所谓的垢障,这样殊胜的空性,的智慧已经了知了一切万法的本体,是不存在的,或者说如梦如幻的也可以说,或者说是根本就不存在的。所以说,在众生面前的垢障,在菩萨面前,或者就是说根本就不成为垢障,或者就是说垢障就是一种真如,或者就是说这样垢障就是一种如梦如幻的。所以说就是说是,对于对东西有一种这样高的智慧来看破这些垢障的话,能够束缚,能够束缚众生的垢障,对于菩萨来讲,没办法束缚。

就像一张蜘蛛网一样,它能够挡住一般的小虫,它能够把小虫粘住,但是它绝对挡不住大象。就是说我们说蜘蛛网它是一种,它是一种能粘的自性,它能够就是说捕捉住这些众生,但是它能够捕捉的也就是这些力量小的众生而已,就是说世间的垢障就像这张蜘蛛网,这张蜘蛛网我们觉得在轮回当中的这么些,就是说物欲横流的世间,这么污浊的世界,这种污浊的世界是在谁面前显得污浊?是在众生面前显得污浊。在众生面前觉得诱惑力太大了,没办法就说是超越,一定是要障碍众生修道的。对于这些小昆虫而言,这张蜘蛛网是致命的打击,它是一个无法突破的障碍。但是,对于一头大象来讲,就根本不算什么障碍。所以说世间当中的这些种种的显现对于菩萨来讲,根本就不算什么障碍,轻而易举的就会突破了,或者根本就对它来讲就是一种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就像一个虚幻的网络世界一样,甚至于都不存在所谓的蜘蛛网的突破的问题,为什么不存在乃至于不存在突破的问题?因为本来就没有。再一个的所谓的有,是你执着之后你认为有,你沉迷于在那种虚幻世界当中,你就是觉得,哦!这些都是存在的,在这网上购物,在网上去干什么很多事情,觉得都是真实的,但是对于其人来讲,哪里有?结果是从来就是没有。所以菩萨就有具有这样的智慧,我们认为的实实在在的轮回,我们认为的实实在在的垢障,在菩萨眼中一个都没有,本来就没有。

本来没有东西,在众生面前成为垢障,在菩萨面前不存在所谓垢障的问题,所以也不存在被染污的问题。菩萨有了智慧之后,能够真实的游戏世间,怎么样才能游戏世间?通过的神通,通过的智慧,来真实的游戏世间。因为这些东西对来讲就是一种游戏一样,小孩的游戏在大人眼中就是一种游戏,根本就不会对游戏产生任何的执着。所以说,产生执着的世间的人智慧很小、心地很小,像这样的话就,这些东西对而言,就牢牢地执着,小孩对的玩具是非常耽着的,但是对大人而言,对的玩具的耽着是一点都没有。凡夫人认为轮回当中的这些妙欲和安乐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但是在菩萨眼中,没有所谓重要的问题。

这些东西在菩萨眼中就是一个玩具一样,就像小孩的玩具一样。是就说你再精美,小孩对的变形金刚、对的这些火车,这些再执着,在大人眼中看起来就是一个,就是一个玩具,没有任何值得,自己有时候值得去追求的东西。所以说凡夫人所执著这一切的,放不下的这些感情,放不下的这些财产,放不下的这样地位和名声,就是有智慧的人看起来,在菩萨眼中看起来,就和小孩的玩具没什么差别,所以说怎么可能被这些东西所障碍住,是绝对不可能的。已有生存智慧,绝对不可能被这些东西所沾染。

所以说已经获得了大人一般的超胜智慧,要再回到小孩的团体当中来时候,可以和陪们做游戏,但是绝对不可能对们这些东西产生丝毫的耽着。小孩当中的恩恩怨怨对菩萨来讲,那绝对不成为丝毫的障碍,所以说就是菩萨来看这些众生的恩恩怨怨的时候,也就像这样一模一样,所以觉得是非常可悲悯的地方。

就说世间的障垢没办法染污菩萨相续,打比喻讲吧就好像莲花在出于污水当中,但是绝对不可能被水所染污一样。如是,佛子生于世间,也绝对不会被世间法所染。

我们在讲的时候,似乎是把智慧和大悲两个方面分开在讲,说通过智慧的缘故,超越世间,然后通过大悲的缘故,超越涅槃、超越寂灭。但是实际上,麦彭仁波切的观点,菩萨的智慧呀,菩萨的智慧是双破于二边的,在菩萨的智慧当中有没有一个说,哦!超越了世间之后,还有一个涅槃没有破掉的,没有。在菩萨的无分别智慧当中,轮回的自性和涅槃的自性是平等的,所以要是平等的,你能够看破轮回的自性,你就看破了涅槃的自性了。所以说当菩萨获得无分别智慧的时候,时候从智慧的本体而言,单单从智慧而言,不从大悲的角度来讲,从的智慧角度来言,是绝对不住于涅槃的,因为没有一个可住的涅槃,在的无分别智慧当中,轮回的自性,哎!也是这样幻化的,涅槃的自性,同样也是不成立。

所以已经获得这种智慧的时候,是双破于轮涅,轮回的自性也破掉了,涅槃的自性也破掉了。所以说单单从智慧的角度来讲,都是能够超越轮回,也能够超越涅槃的。麦彭仁波切说从无分别智慧的体性来讲,就是即便不加入大悲的因素的话,也能够绝对不住于涅槃当中。

菩萨的大悲也是一样的,菩萨大悲心和一般的世间的大悲心不一样,世间的大悲心就是处于准备位的时候,的大悲心是没有真正的无分别智慧做为的本体的,而菩萨的大悲是在现前的无分别智慧之后引发大悲,所以这种大悲,不单单是一种大悲了,也是智慧。所以说大悲心也是智慧的本体,所以说单单从大悲的角度来讲,从菩萨大悲角度来讲,即便我们不说智慧,也绝对不住于世间,绝对不住于世间。所以说单单从大悲的角度来讲,那也是不住于世间,也是不住与涅槃的。

分析菩萨的境界,没有生老病死,示现生老病死。分析殊胜行的境界,现于世间,不被世间法所染污,实际上是对于初学者来讲,内心当中有一种疑虑。就是说如果我放弃了自己的话,我们会不会我因为放弃了自己的修炼的缘故?然后就开始就说是,感受很强的痛苦。就说是我现在大悲心还不强的时候,我一观察众生痛苦的时候,我自己觉得很痛苦了,会不会大悲越修下去,我的痛苦越来越增长了,最后成了菩萨之后我就是永远被痛苦所纠缠住?实际上学习这些颂词,也可以打破我们初学者的疑虑,像这些疑虑都是根本不需要的。我们担忧的就说是在成为菩萨之后会永远痛苦,情况是不会出现,因为地方讲了:诸佛意子已证悟,不变法界真如性。菩萨是没有生老病死的,菩萨可以示现生老病死,而且现在世间当中的时候,不被世间的垢障所染污,因此你尽可以放心大胆的修持殊胜的菩萨行,就是因为痛苦就因为在凡夫这一位的时候是痛苦的,只要你一旦获得了菩萨果位的时候,什么广大无边的轮回呀,什么度不尽的众生,什么众生的痛苦无边无尽,什么你必须要舍弃是这些手、脚,舍弃修持安忍,这些方面对菩萨来讲,没有一点点的痛苦的自性。

所以说我们在没有证悟法性的时候,没有到达菩萨果的时候,觉得这些又要失手,又要失脚的,像这样有要挖眼睛的,像这样的话是非常恐怖,但是我们学习了菩萨的境界之后,我们就不会认为是一种痛苦的事情,不会认为是痛苦的事情,因为对菩萨而言,根本没有丝毫的生老病死的这些痛苦,虽然示现痛苦,也没有丝毫的痛苦,所以说我们看这些大德在病得很重的时候,从自己的境界当中是没有丝毫的痛苦而言的。所以说方面我们就可以放心的发起入世的菩提心,虽然现在我们还没有真正的生起菩萨的境界,但是我们可以放心的去修炼入世的加行,就是进入世间,安住世间度化众生的心,就完全是通过学习这些方面的教言可以稳定下来,也是我们还没有得到菩萨功德的时候,要学习菩萨功德的原因,方面也是原因之一。一方面就是说我们了知之后,你可以对菩萨的修行的功德产生一种随喜,产生随喜本身也能够得到很大的利益,也可以帮助我们坚固我们的修道之心。下面讲第三个科判是

获不退转之功德,主要是讲八地以上,第八地和第九地是讲获得不退转的功德。获得不退转的功德,就是讲为什么叫不退转?不退转,我们不能够从字句上去理解,有些时候有些人理解不退转就说八地菩萨是不退转地,所以说七地以下都会退转,七地以下都会退转到轮回当中,这不是不退转的真实意。

真正的不退转轮回的话,就说不要说八地的时候,获得了初地绝对不退转轮回的。为什么说第八地才不退转?是指不退转于有相、有功用性。因为就是说以前我们再再讲过,在七地以下是有相、有功用,有相、有功用行,七地的时候是,无相有功用行,八地的时候是无相、无功用行。所以说在七地以下,或者有相或者有勤作。什么时候无相无勤作?就是第八地的时候,无相也没有勤作。所以说到了第八地的时候,是不退转,只要一到达了八地,就永远不可能再有那种通过相状的方式去修行,还有通过勤作的方式去修行,所以说叫做不退转。

从不退转的意思是从方面讲的。

还有一个叫做“不动地”,不退转地和不动地,第八地是不动地,“不动地”是什么意思?不动地就是说到八地之后,永远不会再被分别念所动摇,因为就是说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讲八地菩萨出定位之后,无分别智慧获得自在,出定位的时候无分别智慧获得自在,哪里还有分别念去动摇。所以说从方面讲的时的时候,不动的话就是说,再不可能被这些分别念所动摇,叫“不动地”。无勤作的意思,不动的意思,就是这样的,所以说我们要理解不退转的时候,千万不要理解成说八地不退转,七地以下还有退转轮回的可能性,这是永远不可能有的。所以说,不退转的意思就是从方面讲,主要特点就是无相、无功用、无勤作,非常明显。下面讲:

行持利他之事业,智慧恒如火炽燃,

寂灭静虑之等持,恒时入此定境中。

八地菩萨行持利众事业的时候,因为是无相、无功用的缘故,度化众生的智慧犹如烈火炽燃一样。干柴被烧着的时候是非常快的,通过无勤作、无功用的方式马上就可以熊熊炽燃,所以利益有情的时候智慧是非常明显的。因为智慧这么明显的缘故,在利益有情的时候能够利益所有的众生。

在度化众生的时候,你的执著越大,发挥的效果也就越低。胜解行地的菩萨,没有任运的智慧,虽然热情很高,也有一定的善巧方便,但是没有无功用性的缘故,成熟的众生只是一小部分。从一地开始到七地菩萨之间,虽然菩萨已经现前了一部分的法界智慧,但是还是属于有相形或者有功用的。所以说一地到七地菩萨之间,通过四摄来成熟众生的时候,是大部分的众生能够成熟,一小部分的众生仍然是没办法成熟的,因为还有勤作,或者有相有功用的。八地菩萨通过四摄法来成熟众生的时候,百分之百能成熟众生,因为具备无相无功用的行为,有这样智慧的缘故,所以的智慧犹如火炽燃一般,从方面我们也了知了,就是说越无相、越无勤作,越能够广大的利益众生。因为勤作就代表一种执着、一种相执,所以说我们众生,为什么没有办法发展我们内在的这些神通、妙用,为什么没有办法发展我们内心当中的本具的佛性功德?就是因为执着障蔽了。这样相执障蔽了。所以说就说是,不是其一个东西障碍了,就是我们的执着障碍了,或者是人执、法执,或者其的相执,障碍了这样的法。所以说我们的执着很强的缘故,所以说我们就没办法,根本没有办法显现一点的妙用,所以说当我们修定的时候,我们执着放松一点,或者我们修持空性的时候,执着放松一点,时候,这些出离心、菩提心,这些神通妙用、禅定,都是慢慢慢慢获得一分获得多分的,都能显现出来。为什么就是说,你越放松,越不执著,你就越能越靠近正道,你越执着越没办法靠近正道。所以说很多地方都是讲,为什么就是说,你不能够说我去修道,如果说不放弃我执的话,修道是没有办法解脱的,如果你放弃我执,放弃心的执着,反而会现前实相的原因,这些方面在其经论当中是讲的非常清楚的。所以说方面就是讲,八地菩萨的智慧犹如干柴着火一样,没有什么功用可以,就可以炽燃。我们烧过火的人都知道,有野营经验的人也知道,在野外生火,或者就是说在我们家里面生火的时候,如果柴很湿的话,我们要把很湿的柴烧着的话,是有功用的,而且功用是非常大,就是说我们去烧火的时候浓烟滚滚,搞得我们就说是眼泪盈眶的,方面就说是非常不舒服。如果是个干柴的话,就是很轻松的就可以烧着了,根本不需要功用,你趴那去吹火,这些方面都不需要。但是湿,很湿的柴火的话,你要把它烧着了,需要很大的功用的,而且烧着之后你还要不断的护持它,不断的护持它,一会又灭了,又要去吹它,所以说像这样的话只有等它把柴,彻底的熏干之后,时候你烧起来才是比较愉快的,才是比较舒服的,叫无功用了。

寂灭静虑之等持,恒时入此定境中。菩萨在就是说救度众生的时候,的寂灭静虑的等持也是非常超胜,能够寂灭一切烦恼的这样静虑的等持非常超胜,一无分别智慧获得自在了,所以说像这样讲的时候,能够恒时的安住在定境当中,“恒时入此定境中”就是说,有这种能力,有能力恒时入定。有的时候在《入中论》里讲八地菩萨功德的时候,讲到八地菩萨的智慧定境非常深,如果佛不劝请出定的话,就会一直安住当中就涅槃了。八地菩萨会不会涅槃?是绝对不可能涅槃的。为什么说如果佛不劝请出定会涅槃?就是赞叹的寂灭的等持是非常深,非常的深。就是有赞叹的静虑、赞叹的等持,还有无分别智慧相应的禅定非常深的意思。八地菩萨不可能不出定利益众生,所以说初地的时候都是要这样利益众生,八地的时候不可能又返回到小乘的寂灭当中去的,方面是赞叹菩萨的智慧很深的一种角度进行赞叹的。

八地菩萨的证悟很深,都需要佛来让其出定利益众生,而且佛还告诉八地菩萨还需要继续精进才能获得佛果。八地菩萨一方面能利益众生,一方面还能够恒时的入持定境当中,智慧和禅定的功德都是非常超胜的。一旦到了八地之后还有一种功德叫做一行道。在《经庄严论》当中讲,一个八地菩萨修法,所有的八地菩萨也能同时获得修法功德,因为没有没有勤作,所以增长的功德的方式就非常快。八地菩萨就好像船到了大海之后,把帆扬起来,通过风的力量一天当中所行驶的路程,在陆地当中需要几百年才能够行驶,所以八地菩萨具有不退转的功德。

今天就讲到地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