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佛学人为什么会痛苦怎样才能不痛苦 [复制链接]

1#

什么是苦?

佛学中,对于苦的观念的说明,可以总结出人世间有八大痛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及五取蕴。

生、老、病、死,

是我们最熟悉的四种苦的形态和现象。

爱别离苦,

父母骨肉、夫妻眷属、亲密朋友,我们都渴望与其在一起生活、交往,然而生离和死别却最能产生使人断肠的痛苦。

怨憎会苦,

我们喜欢的人事物,很难保证他们永远不变;而我们所厌恶的人事物,又偏偏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于是产生怨憎之苦。

求不得苦,

人生在世,我们求食物、求名利、求财富、求权势,也会求上述的各种苦恼不要降临到我们身上,

我们就算不为自己求,也会为他人求,然而天下之不如意,十之八九,欲望不得实现时,便会产生痛苦。

五取蕴苦,

取、蕴二字是烦恼、苦的异名。五蕴,即色蕴(身体)、受蕴(感受)、想蕴(知觉)、行蕴(意志)、识蕴(结果)。五取蕴,即我们对五蕴(身心活动的聚合)的身心产生执着,从而生出的痛苦。

以上这八苦相互缠绕,剪不断,理还乱,并且常常因为“不可控”的特性而让我们感到更加痛苦。

就像“打地鼠”的游戏,老鼠就是我们要面对的痛苦,老鼠洞就是它出现的时间和地点,而锤子则是代表我们要对抗它。

痛苦就像这些老鼠一样,是不可控的,因为我们不知道它会在什么时候、在哪里出现。

而我们在对抗它的时候,往往会有两种表现:

主动攻击型——

当它出现后,赶快去打它,但结果往往是措手不及。因为只有在它钻出来后我们才能看到它。

等想要去打它的时候,它也许又藏起来了,然后不知在什么时候又突然从某个洞里跑出来,我们在手忙脚乱中只会变得更加焦急和痛苦。

被动攻击型——

我们守候在一旁,等它出现,然后我们的神经开始变得紧张,心里总想着“痛苦”就要出现了,这回可得抓住它,绝对不放过它。

此时,我们的大脑里全都是“痛苦”的模样,不管有没有打到它,我们都是痛苦的。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痛苦,人们往往采取的是被动的应对方式,因为没有人喜欢痛苦,所以即便有一天它真的出现了,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并不是消灭它,而是想要躲避它,如果实在躲避不了了,才会去想该怎么面对它,解决它。

痛苦与快乐

我们都希望能脱离痛苦,得到快乐,然而这世上哪一个人不痛苦?又有多少人真正得到了快乐?甚至大多数人仍然搞不清什么是苦,什么是乐。

夏天到了,很多人觉得吃雪糕就会很快乐,但是如果让他一直吃一直吃,从早吃到晚,他还会觉得快乐吗?他会痛苦得求饶!此时,乐已变成了苦。

那么反过来,苦会变成乐吗?为了让乱吃雪糕的人长点记性,我们用鞭子抽他,抽一鞭子很痛苦,抽一百鞭子也很痛苦,绝对抽不出快乐来,所以,苦不会变成乐。

因此我们能够得出:苦是真的,乐是假的,因为苦不能变成乐,而乐却可以变成苦。

在佛教中,世间一切皆苦,即便是我们凡夫认为的快乐,在佛教看来也是苦的。因为快乐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它并非实有,易消逝,有生有灭,是假的。

所以佛法中谈“离苦得乐”,讲的是先离一切苦,然后再言“乐”,而这个“乐”并非我们所认知的凡人之乐,而是修行者所追求的“乐”。

凡人之乐由人欲生出,比如我们为拥有大把大把的金钱感到快乐;但修行者能够看破所有财富都是无常的和合现象,是无法永远紧握在手里不放的。

因此他可能仍然需要金钱,但是他不会对金钱产生执着,不会被凡人之乐所迷惑,最终也不会因执着于金钱而感到痛苦。

佛教中讲的“乐”是究竟的,是指通过修行最终证悟到的涅槃之“乐”,是指通过修行了知真相:

了知世间万物皆无常,无非是幻有的、暂有的、假有的、本性是空的,既无一物可以永久存在,也无一物可以普遍存在。

通过修行的方法来亲证这层道理,佛教称之为“悟”,称之为解脱、断烦恼、离苦得乐!

所以佛证悟了,他从恒常的幻象中觉醒,无时不自在,无处不自在,因此,我们称他为佛陀、觉者。

所以佛倡导众生都来修行,只有修到断离一切苦,方可知道何为“乐”。

就犹如现在让你享受五欲六尘,你以为这是乐,岂知来世堕三途地狱,现在的乐变成了将来的大苦。

佛早就看清了这一点,他把他的经验告诉了我们,教导我们去认识世间皆苦的真相,如果我们知苦乐法,就一定能离苦得乐。

人为什么会痛苦?

想要消灭苦,得到乐,唯有先知道苦从哪里来,知道我们痛苦的原因,然后不造苦因,便可不受苦果了。

痛苦从哪里来呢?

佛说:万法唯心造,诸相由心生。我们所有的痛苦,在佛教看来,都是由心而起,最终由心而灭。

就像有人打了你一巴掌,你的脸最多会疼一分钟,但如果你心生烦恼,总在想他为什么打我,凭什么打我,

然后发誓一定要打回去,狠狠地教训他一通,这个时候你反而会痛苦很长时间。

其实真正让你感到痛苦的并不是因为那一巴掌,而是通过那一巴掌让你内心产生的感受,是这个感受让你的痛苦感无限放大。

我们的烦恼都来自于我们内心的执着。就像我们喝一杯茶,对于佛来说,茶叶只是在热水中枯卷的叶片,但是我们凡人对茶叶却痴迷得有些过火.

我们创造了很多诸如“铁观音”这种名字的“好茶”,并且一小撮就能卖到上千元,对于这些凡人来说,茶叶就不仅仅是水中的叶子而已了。

正如一位叫帝洛巴的佛法继承者,曾对他的学生那洛巴说:不是显现(外相)困住了你,而是你对显现(外相)的执着困住了你。

我们被内心的执着所困住,我们在乎它,放不下它,包括那些伤害我们的人、金钱的诱惑、权力的向往、地位的渴望......

我们太在乎这些了,并且觉得这些都是真实的,然后我们就在这种在乎、放不下的状态中不断地受苦而不自知。

在佛教中,还会用“因果”来说明痛苦的由来。我们所处的环境、潜伏在内心的习惯性力量,以及一些不正确的看法,都会让我们产生烦恼。

这些烦恼在佛学中称为“惑”;

有了烦恼就会产生一些后来的行为,

这些行为在佛学中称为“业”;

有了行为就会产生相应的痛苦,

这些痛苦在佛学中称为“果”。

即,

“惑”——烦恼

“业”——行为

“果”——痛苦

烦恼产生行为,行为产生痛苦。我们说痛苦就是因果,在这里,“惑”、“业”就是“因”,“果”通常有三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苦受——产生“嗔”,进而产生一些伤害性的行为。

乐受——产生“贪”,舍不得放下快乐,进而产生贪念。

不苦不乐受——产生“痴”,因为不了解,就是无明。

以上三种“果”出现后,又产生“嗔”、“贪”、“痴”三种烦恼。烦恼产生了就会再产生新的行为与痛苦,于是新一轮“惑”、“业”又产生了。

因此,大家会看到两个“惑业因果”:前因→现果,现因→后果。也就是说,因果在轮回,痛苦在往返循环。

如何才能不痛苦?

知道了痛苦是怎么来的,我们为什么会痛苦后,就要知道该如何解决痛苦,也就是如何让内心得到安详。

正确的见解

我们去拜佛,大多是求佛祖保佑我们身体健康,升官发财。

但是我们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因为已经有了“因”,所以才会有“果”,且“果”不会消失,“果”是由“业”产生的。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在“果”(苦、乐、受)上下功夫,而是要针对“业”,从“因”上下手。只有“因”上做到“不生惑”,才能不产生痛苦之“果”。

而要想“不生惑”,就需要我们有“正确的见解”,即符合因果实际情况的见解。

但是一般人很难做到这一点,所以痛苦也就很难全部消失。不过,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一些正确的见解,降低痛苦的感受。

有一个经典的故事,

从前有一位老婆婆,天天哭泣,为晴天哭,也为雨天哭。有人问她:老婆婆,你为什么哭呢?老婆婆说:因为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是卖鞋的,小女儿是卖伞的。晴天的日子,我就担心小女儿的伞卖不出去。雨天的日子,我就担心大女儿的鞋卖不出去。所以我才每天以泪洗面啊!人们就告诉她:你应该晴天时想大女儿的鞋会卖得好,雨天时想小女儿的伞一定卖得好啊!老婆婆一听马上顿悟,从此以后再也不哭了,无论晴天、雨天,她总是笑嘻嘻的。

任何事的发生都可能是喜忧相掺,全在于我们是站在哪一个角度去看它,成佛成魔一念之间,只有拥有正确的见解和觉知,才能离苦得乐。

增长智慧

佛陀最伟大的成就是了知了实相,他证得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

即,世间一切万有,包括我们的血肉、我们所有的情绪和觉受,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元素和合在一起,产生的新现象:

纸和墨产生了书;水和叶产生了茶;而恐惧、虔诚和救世主,就产生了神。

因此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也正因如此,一切事物都会改变,没有一样是以独立、恒常、纯粹的状态存在。因此佛陀发现,无常并不是只意味着死亡,而是意味着变化。

透过这些了悟,佛陀因此获得解脱。既然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既然变化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我们对于财富、权势的重要及恒常的信念就会减弱,我们的执着会减少,也不会被困在期待之中。

不盲目期待,就不会有失望;不攀缘执着,就不会患得患失。我们可能仍然会有很多情绪,但不会再被情绪所戏弄和蒙蔽;我们可能仍然会陷入爱情,但是不会再有被拒绝的恐惧。我们会对如梦如幻的一切事物放下执着,最终得以解脱,这种解脱,就是佛教中所称的智慧!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