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哪些比较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我是一个非典型,普普通通的80后。出生在XB地区一个贫瘠小城市的农村。岁月蹉跎,碌碌无为,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积年累月,在忙碌的工作中,挣扎着,迷茫着,苟且着,努力活着。。。
在即将逝去的青春之前,总想写点什么,留给自己,也留给我的孩子,也是纪念我的家人,我的父亲。。。
历史的车轮已驶入年,80年代,那是一个遥远的,但记忆清晰的,充满热情与激情的时光,让我回味无穷,也让我黯然伤神,也让我倍感珍惜。。。
说道80后小时候,大家最先想到是什么呢?
我的童年是黑白色的,因为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是从一台小小的12寸黑白,黄河牌电视机开始的。
葫芦娃,黑猫警长。
圣斗士星矢,天马流星拳!
希瑞希曼,请赐予我力量!
小龙人,射雕英雄传,戏说乾隆,新白娘子传奇,上海滩,千王之王。。。我的童年也是黄土色的,地处XB地区,早餐是玉米饼加玉米稀饭,中午吃面或者玉米搅团,晚上是萝卜叶烩搅团。
因为气候干燥,每每到了春冬季节,每天都是灰头土脸,手也黑漆漆的,尤其是冬天,因为太冷,早上上学,时常不太喜欢洗脸,感冒的时候,鼻涕止不住的流。那会也没有卫生纸的概念,最多家里人给口袋里装一小块手帕,上课的时候,当天的教室没有取暖设备,就常常用袖口,擦鼻涕,一个冬天下来,两只袖口时常,油光发亮。夹杂着黑漆漆泥灰。格外标致。
脚上穿着家里长辈们做的布鞋,因为经常不修剪脚趾甲,布鞋上时常有两个露大脚拇指的洞洞。除了家里条件好一点的,穿着双星,回力,大波纹之类的胶鞋,其余的同学,不管男女,都是一个样,那个时候也没什么校服,所以谁也不取笑谁。
我的童年也是红色的,因为每每过六一儿童节的时候,镇上会组织各类文艺汇演,大合唱,体操比赛,每个小伙伴的脸蛋上,都图上红扑扑的胭脂粉,眉心点一个红色的梅花芯,带上自己洗干净的红领巾,穿上平时舍不得穿黑绿色的双星胶鞋,白色短袖,蓝色短裤,人人一样。三五聚在一起,饶有兴致的讨论前一晚看过的电影或者电视内容。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跳橡皮筋。从自家自行车内胎里带上,自己剪出来的,时常被家长发现,揍个半死。或者用鸡毛和铜钱做一个鸡毛毽子,用水彩笔涂上五颜六色的颜色,和几个小伙伴们,可以踢一个下午。或者用家里不用边角布料,自己缝制一个沙包,里面装上玉米粒。比谁扔的更远更高。到了汇报演出时候,可以理直气壮的开口向自己的父母要上一两块钱,去镇上在汇报演出之余,挥霍一番,胸带大红花,举着hongqi,拿着小号,拿着腰鼓,浩浩荡荡。
2块钱,在我幼小的记忆里,那是一笔巨款,可以买一碗2毛钱的凉皮子,也可以花1毛钱,给自己买一根豆沙味的冰棍,舍不得大口大口的吃,可以含在嘴里嗦一个下午,也可以再奢侈一点,花5毛钱买一袋三鲜伊面,或者花一毛钱买一袋酸梅粉,或者拉丝糖。一根根分给周围的小伙伴。快乐就是这么简单,这么纯粹。 我的童年也是绿色的,每年的三月份,学校会组织植树节,去学校附近的河边或者山坡上,自己都带着自己家的植树工具,挑着红旗,拿着水桶,跟着高年级的同学,有模有样的去挖坑,去搬树苗,去浇水。场面好不热闹。学习雷锋的时候,学校组织大一点的学生,去村上的,孤寡老人家里,帮忙挑水,劈柴,帮助老人收拾柴火,打扫屋院。一个个干的认认真真,满头大汗。渴了拿起碗瓢,在大缸里盛一碗凉水,几个小伙伴一人一口,感觉那就是世界上最甜的饮料。
上到三年级,每年的端午前后,就有资格跟着学校组织的春游活动,我记得我第一次跟着学校组织的春游,去了距离我们村大约20多公里的一个水库,去参观学习,老师在傍边一直给我们讲解,这个水库当时动用了多少劳动力,父辈们干了多少年,才修建完成,这个水库可以辐射灌溉我们当地多少亩土地,等等。听的津津有味。最烦恼的是,回来还需要写一篇不少于字的春游日记,作为作业。 我的童年也是金黄色的,儿时家里有十几亩土地,那个时候,学校的老师也大都是民办教师,家里也有地,所以我们小时有芒假和秋假。
芒假大约是每年的六一前后,一般放假7-10天,主要是给家里人帮忙收割麦子,然后种上玉米。到了放芒假的时候,村子周围的田间,早已是金灿灿的一片一片。田间地头,除了大型的收割机,就是自己家里人,不分男女老少,齐上阵。带着水壶,拿着镰刀,父亲拉着架子车,我坐上面,去自己家的地里开始忙碌。
正值6月,艳阳高照,父母的汗水一滴滴的,沿着脸庞,沿着后背,真的是汗流浃背。一把一把先把麦子割倒,再一捆捆,捆起来。然后再一点点装在架子车上,8.9岁的我,大的拉不动,就拽小一点小麦捆,一点点挪到车傍边。1亩地,我父母两个人,1天时间就要全部割倒,再捆起来,再装车,再拉回去。摊平,一层层摊平在打麦场。然后让拖拉机,一遍一遍又一遍的碾压,爆晒,最后经过扬风去壳,最后才能收获小麦颗粒。然后装袋,一袋袋装车拉回家,储藏起来。小时候并不知道,这个过程到底有多辛苦,后来才知道,为什么小时给父母要零花钱,他们总是抠抠索索,舍不得多给我一毛钱。
XB地区,天干地燥,农忙时分,周围的一切都是灰土色,空气也是灰土味。夹杂着一丝丝汗味。农民是靠天吃饭,收成好的时候,家里可以给镇上多交一些公粮,(此公粮非彼公粮),每每看到父亲拿到那些交公粮的钱,嘴角总是挂着一丝丝开心的笑,那种淳朴的笑容,是我一辈子都无法忘记。也是这种时候,父亲总能给我买一些我意想不到的的礼物,给我一个大大的惊喜。记得有一年,我上小学五年级了,父亲芒假之后,送我一只英雄牌钢笔和2瓶深蓝zhonghua牌的墨水。那是我小时候收到过最珍贵的礼物,这只钢笔我一直用到读高中,期间还去修了几次,换了几次笔头。一直舍不得扔掉。(想想我现在的孩子,一年花掉我近20万,依然不懂得珍惜现在的幸福美好的日子,我30多岁的男人,眼泪就止不住的流下了)也是每年这个时候,父亲带着我去交完粮,会在镇上的小吃街,会给我买几个甜食(油糕),或者麻团,或者麻花,我也是那个时候,第一次吃水煎包这种东西,里面有韭菜粉条肉末,我当时觉得那是世界上最好吃的小吃。有时也会多买一些,拿回家,带给爷爷奶奶他们一起分享。一家人坐一起,吃着西瓜,拉家常,论理短。其乐融融。
到了教师节前后,学校会组织放秋假,秋假主要是收玉米,玉米秆长的比我还高,我伸手才能够的着玉米棒子,和芒假收小麦一样,也是全家齐上阵。一行一行,分工明确,先从玉米秆上一颗颗扮下来,然后再一堆一堆用背篓转移到车上,拉回家,玉米的叶子,带有细小的毛刺,一天下来,额头,手心手背,脖子小腿,凡是漏在衣服外面的部分,除了蛰,就是痒,整夜整夜睡不着。难受好几天。玉米秆也要捆好,一捆一捆装车拉回来,晾干,到了冬季,除了厨房烧水做饭,它还是烧炕的绝佳燃料。XB的农村,那个时候,家家户户都有土炕,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帮忙烧炕。把玉米秆塞进炕眼,点着,挥舞着手中的扇子,那是冬天除了少有的快乐。
拉回家的玉米,也需要像扎马尾辫一样,一缕一缕的扎好,在自家的小院,用木头和铁丝做好凉玉米杆,把玉米在一捆一捆绑上去,远看像一条粗大的,金黄色的辫子。
我的童年也是有味道的,母亲自己做的辣椒酱配上热馒头,那种热辣的感觉,除了舌头上刺激,也有味蕾上的超级满足感。夏天的时候,去摘西瓜,半生不熟的西瓜,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乡间田头的西红柿,黄瓜,野草莓,酸葡萄,一个个都记忆鲜活。有时候嘴馋,自制腌蒜苔,腌大蒜,就馒头,也别有一番滋味。或者偷偷拿家里的鸡蛋去村上的小卖部换冰棍,换雪糕吃。一个鸡蛋换一个冰棍,后来被父亲发现了,狠揍一顿,从此以后再也不敢了。或者偷偷用蛇皮袋装上十几斤玉米,背着走几里路,去镇上换糖棍吃(一种用玉米粉做的膨化食品)。
或者再长大一点,尤其是学会骑家里的28大杠自行车,套三角(个子不够的情况下,骑自行车的一种方式),也要跟着大一点的村上孩子,去河边挖红薯,挖土豆。然后找一块空地,捡一些柴火,点燃柴火,拿几个石头,把土豆或者红薯埋起来,烧红薯,烧土豆吃。夏天的时候,去摘嫩玉米,如法炮制,烤玉米吃,那是一种刻在骨子里,刻在基因里的香甜。
或者跟着高年级同学,去池塘捉青蛙,捉螃蟹,捉小鱼,偷一点家里的辣椒面,带上一点盐,再找几根铁丝,一顿美味的烤青蛙,烤鱼,就做好了。
那个时候也想着自己给自己挣点零花钱,在家里找一根长长的竹竿,拿个塑料袋,去树林里找知了壳(蝉蜕的壳),据说是一种中药,镇上的药材收购站要,一斤2块钱。一个夏天,运气好,可以在树上找到1-2斤。我记忆中,第一副乒乓球拍,就是和我弟弟,两个人,一个夏天,靠卖知了壳挣来的。#杜明炜Lv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