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诗歌解读知了,知秋诗人借助秋蝉借物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安全 http://www.xftobacco.com/m/
知了知秋01:32来自作词人刺猬

先请各位赏阅一下诗文,本想写个序,感觉还是算了,写得再多不如原作来的畅快,解读在后文,需要各位耐心地读或者闭上眼睛听。

她说,你是蝉,

我说,不是。

她不理解你,

只有我懂。

或许是你的转世灵童,

我总爱听知了的歌声。

每当你的歌声响彻田园地头,

我便知晓,秋就要来了。

我不跟不爱你的人争论,

只默默地念着你的好。

你在高高的杨树上歌颂生命,

盖过了,树荫下老大爷的鼾声。

如果秋天是一位美丽动人的少女,

你就是那双含情脉脉的眼睛。

在那通往故乡的小路上,

有你的陪伴,我的心才不会迷失方向。

如果秋天是一位伟大的画家,

你就是他那贤惠的妻子,

你总能了解他的心意,知道

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添上一笔。

或许你是修道成仙的隐者,

我不曾知道你的住处,

或许你也是故意不让我知道,

怕我这个凡人打搅了你的修行。

我也曾到树林深处寻觅你的仙踪,

你的歌声总被我的脚步声打断,

离你最近的距离,也只能

是放下所有,一动不动地听。

于是我听懂了你的劝告,

为了这美丽的少女,

为了这伟大的画家,

前进与后退便是失去和拥有。

她说,你是蝉,

我说,是。

她不懂你,

只有我懂。

读完别走呦,解释更精彩↓

此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下架

解读:如果是秋天,我想没有比秋蝉更懂得秋的真谛了。

蝉的品种很多,叫声不一样,有刚入夏的非常聒噪的蝉叫,一直叫的那种,没有婉转;有身材很小,但声音却很大的一种,也是一直叫,但声音要比大的蝉好听的多,细细的,也是聒噪;好听的蝉叫也许就是诗人要歌颂的秋蝉了,声音婉转而透彻,让人舒心得哪怕是在它的树底下也能睡个好觉“盖老大爷的鼾声”,有时候晚上睡不着觉,你听了一会儿它的叫声也会很快入眠。

蝉为什么叫?只有雄蝉才叫,用来吸引雌性的到来得以繁衍后代,所以诗人含蓄的把蝉的这个动作比喻成“歌颂生命”。

无论我们是作画采景,或者拍摄纪录片、连续剧、生活视频等,夏秋两季完全少不了蝉叫。诗人用两个拟人的比喻,把秋天比喻成少女,美丽而动人,我们在看一位美女的时候,无论背影多么漂亮,如果看不到脸,那么总有一丝的幻想,万一这个背影是个男的扮的呢?秋天的美不用过多的介绍,美女转身之后的那一双眼睛才是重中之重,诗人把秋蝉的叫声比喻成少女的眼睛,;把秋天比喻成一个画家,所有的景色都是它的作品,但是画只是个寂静的平面,而把秋蝉的叫比拟成画家的妻子的话,那么这个贤惠的妻子在身边,秋天就是活的,画也都是活的而且意境深远。两个比喻都是借用形象的比喻化虚为实,可谓有心。

蝉在地底下生活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从地底下钻出来,给予这样的现实,诗人把蝉想象成一个“修道成仙的隐者”。曾经的诗人也跟普罗大众一样,到树林子里寻找蝉的幼虫,俗称“知了狗”。这在中国是属于夏天的一大美事了。诗人也是一个凡人也会动凡人的心思,来满足自己的食欲。只是诗人运气不好,一直没有找到,或许是诗人比较懒,不知道他们都是夜晚出没,总之,像诗里说的“不曾知道你的住处”。诗人吹揣测是隐者故意的隐匿自己,就是怕被找到“打搅了”变成蝉的蜕壳“修行”。这里也是拟人化的比喻,把“幼虫的脱壳”过程比喻成“隐者的修行”。这个目前还没有发现其他诗人有这么比喻的,很是新颖。

当蝉的幼虫“修炼成仙”后,诗人又到树林里寻找秋蝉的“仙踪”。蝉的习性是很灵敏的,为了躲避天敌,他们在感觉多又天敌靠近的时候,就不会再发出声音,而且秋蝉的整个花纹也是跟所依附的树干有很多相似之处,在动物眼里很难分辨出来的,所有诗人迎着秋蝉的叫声,在树林里踩着被晒干的树杈,那发出的声音就会另秋蝉停止叫声。感受到这个原因,诗人就不在想去移动了,过了一会儿,秋蝉没有感到诗人的存在于是又叫了起来。这让诗人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什么是拥有,什么失去的真理,贪图蝉的幼虫的食欲就会失去美妙的蝉的歌声,贪图找到秋蝉的本体又会失去美妙的蝉的歌声,这一刻都在进与不进之间发生了,很神奇。诗人把成虫的秋蝉比喻成仙人,也是接着幼虫的隐者,既有形象化又有逻辑性、严谨性。

诗人写蝉,最终的目的还是写人,写对蝉的态度的变化也是在写对人的太对的变化,这个主人公就是诗文里的“她”。她可以是爱人,可以是情人,可以是女儿,也可以是异性朋友,总是诗歌里的“她”是倔强的,霸道的,不懂事理的,不懂诗人的。通过对蝉的文字的展开,也表露出诗人对“她”的希望,希望她是热爱生命的“歌颂生命”,热爱生活“鼾声”,贤惠可人的“总能了解他的心意”,是诗人生活的方向标“有你的陪伴,我的心才不会迷失方向”。最后,诗人知道了进与退,也知道了怎么跟“她”处理好争论、不合,像许许多多的男人一样,不再计较,“她”说是就是吧,这是诗人从一个高高在上的教导人变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凡人”平常人的过渡。属于全诗的点睛之笔。

以上就是这首诗歌的全部解释以及意义,希望各位能够看懂喜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