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白癜风权威的医院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年一个早春的午后,我和摄影家王丽姝相对而坐。咖啡桌上摆放着一本《蝉音》。这是一本自制摄影书。手工锁线,封面为手工木刻+布面内有黑白照片和剪纸。就是这本书,刚刚入榜第三届中国摄影图书榜,是河北省唯一入榜的图书,也为唐山摄影界赢得掌声和敬重。
在我的潜意识里,她和书的作者有着遥远的距离。她是雅静的、青春的、温和内敛。而书是恣意的、沧桑的、碎影穿梭。
我们的交谈从书名开始。
我所知道的蝉,俗称知了,每到夏季便没心没肺地叫喊着,鼓噪得人心惶惶。烈日炎炎中,万物尽显疲惫与颓废,只有蝉不知疲倦斗志昂扬地高喊知了,肤浅又不自知。这样的声音怎么就统领了一本摄影书?
她笑着告诉我小小的幼虫从卵里孵化出来,蛰伏地下一年、三年甚至十七年,才能羽化而成,饮露餐风,只经一夏而死。用浮躁的心去理解十七年的黑暗和沉默,仿佛知道了它为何倾尽生命不遗余力的嘶鸣。既然黑暗永存,光明短暂,便选择了万物旺盛的夏季,用生命为生命礼赞。
震惊生命的短暂,敬畏蛰伏的长久。于是,蝉不同于禅。静听蝉音,让我与摄影师、摄影作品走得更近。
丽姝是个有心人。
孩提时代,父亲喜欢照着小人书给她画画,把报纸杂志的插图剪贴成册送给老闺女。考上昌黎师范学校后,她把父亲的礼物当作宝贝,一有空闲便拿出来欣赏揣摩。她参加学校的绘画兴趣小组,学习基础的绘画知识。到丰南文化馆工作后,她与艺术家交朋友,真诚向大家学习。丰南区丰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许多艺术家,作为文化馆馆长的王丽姝潜心为艺术家服务,她耐心地把每次活动的照片收集整理保存起来。年复一年,孰能生巧,她摆弄起相机来竟然能得心应手。
年,王丽珠迎来了生命中最严峻的考验,短短的半年,她经历了3次手术。自卑、恐惧、绝望远比疼痛更折磨人。年迈的父母,没有成年的孩子,繁忙的丈夫无时无刻不在需要着她,此时此刻,她才真正领悟到生命的意义。
朋友们相约郊外散心,一下车,轰响的蝉鸣让她震惊,排山倒海,声嘶力竭。默默地独自行走,她深深被蝉打动。万物都要接受和顺从自然的安排,但也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坚强昂扬的声音。她要笑对苦难和不幸,和自己的命运紧紧相拥并携手前行。
那一刻,她静下心来。她把保存完好的几万张照片找出来,精心挑选,在书的编辑过程中,图片的筛选和先后顺序做过反复多次的调整。她想表达关键词是静默、躁动、和谐、困顿、抗争、死亡和希望,从这些画面和它们的排列中让人感受到起伏的节奏和隐含的情绪。动中有静,天人合一。哪怕是枯藤也要攀援向上;哪怕是网住的蜻蜓,在无力挣脱后,学会了妥协与适应,也要有光亮;哪怕是苍老的手臂也要努力伸向花朵,寻找生命的暖;哪怕是秋后的莲蓬也要努力绽放,赢得尊重与礼赞。
在图片编辑完之后,丽姝巧妙地加入一些符号性的东西,既增加书的形式感,又更深入表达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交融、共生。书中加入剪纸的元素,既使画面有层次感,也使照片更有外延性。剪纸的图案设计放弃传统风格,只是自己按照想像做成简单质朴的抽象形状,剪刻成想要表达的样子。而复杂一些不好用剪纸表达的,干脆就用笔直接勾画出来。在书的装帧上,追求单纯、朴素、真实和简洁,突出主题思想的表达,尽量达到内容和形式统一,让整本书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书中的照片大部分是未加修饰的自然小景,用黑白的形式来表达;增加的剪纸元素使用黑白灰三色,力求简洁和统一;融入适当文字,加强节奏和内涵;封面原木雕刻和麻布粘贴,清浅的自然色调,体现回归自然的灵感。
正是这些简约、朴实、率真的表现形式让《蝉音》浑然天成,别具一格。
丽姝是智慧的。静坐一隅,神采飞扬而默不作声,携雷霆罢风雨而气定神闲。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荣誉,她淡然而笑。因为经历,所以懂得。她把这个奖励归功于帮助过她的老师朋友们,归功于唐山摄影协会同仁们,归功于生活的磨难,归功于震撼的蝉音。
佛陀在《杂阿含经》中以两支毒箭对我们做了开示,第一支毒箭是被射中时的身苦,代表我们遭遇的各种逆境。第二支毒箭则是由此带来的心苦。当痛苦发生的时候,我们要努力避免第二支毒箭,这是我们可以掌控的。我觉着丽姝在取得骄人业绩的同时更为身遭第一支毒箭的姐妹们起到了引领和示范的作用,或许这作用更有意义。
与丽姝一起静听蝉音,我内心涌动着这样的情感:
如果万事万物是无边无际的海洋
我们的生命仅仅是一座桥
小小的桥
相互连接,彼此到达
而鲜花、果实、绿色、智慧
清脆的鸟鸣
飞翔的翅膀
耀眼的光芒
都不过是桥边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