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白癜风诊治医院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01杜密罢官
东汉末年的朝野上下都知道,太仆卿杜密是个清正刚直的好官。
即便是杜密的对立面,贪賘枉法、无恶不作的宦官们,心底也清楚:杜密被称为当时的“八俊”之一,乃实至名归。
不过汉桓帝刘志并不这么认为,他只信任身边的宦官——从小陪他玩耍的阉人们。所以,谁反对宦官,就是反对他,就是大汉的敌人。
所以,当他看到以杜密为首的大臣们集体上书,抨击宦官乱正文的奏章时,暴怒下诏,搜捕这些“结党营私”的乱臣贼子。
“三公”之一,太尉陈蕃拒绝在诏书上签字,被免职,桓帝干脆绕过有司法,直接让宦官处理。后者趁机反扑,大兴牢狱,将激烈的反对派一网打尽。
杜密被罢黜,从位列九卿的正部级一撸到底,赶回老家颍川。
颍川太守王昱没有落井下石,相反,他非常敬重这位仗义直言的杜大人——庶民杜密成了太守府的座上客,还经常帮太守举贤荐能,臧否人物,倒也其乐融融。
不久,朝廷上发生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
02皇甫规上书
有个从不过问朝政的边陲武将皇甫规,看到这次“党锢之祸”的获罪名单,激愤之下给桓帝上书:
“这里怎么能没有我呢?奇耻大辱,请陛下赶紧把我也抓起来吧!”
桓帝没搭理他,宦官们大为恐慌——杜密陈蕃等虽然倒了台,但名声竟如此之好!连远在边关的武将都同情仰慕他们。
此风不可长!看来还是清洗得不够。
波澜再起,这次宦官们下了不少功夫:只要曾只言片语批评过他们的,一律拿下,或捕或杀。到后来,哪怕像蜀郡太守刘胜那样一贯保持沉默的,也统统罢官,以绝后患。
一时间风声鹤唳,人人自危,朝野一片死寂。
03王昱之变
黑云压城,山雨欲来,搞得太守王昱心情一直很压抑。渐渐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看杜密越来越不顺眼。
俗话说,屁股决定脑袋。你老杜被害得那么惨,已经是个草民了,还天天跑来议论天下大事,抨击朝政,负能量满满,图什么呢?
其实谁不知道,眼下桓帝昏庸,阉党当道,大汉天下已渐呈糜烂之势。
就你聪明?就你清醒?天天叨逼叨朝廷不好,有啥用?
屁用没有……除了,带给别人恐惧和不安。
一个深秋的下午,太守王昱实在忍不住了,对来访的杜密说:
“杜大人,您知道刘胜刘大人吧?对,原来的蜀郡太守,也辞官回家了。”
“当然认识,刘季陵,那是我同乡好友呀!”
“刘季陵还乡后,闭门谢客,绝口不问世事,真乃不慕名利的高洁之士!”
杜密一听就明白了——这哪里是赞扬刘胜,分明是拐着弯儿说我多管闲事哪!
“王大人要是这么说,我就不客气了……”
04人形知了
杜密正色道:
“刘季陵身居高位,士大夫出身,妥妥的高级知识分子,理应为国为民多做一些事情,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嘛……”
“结果呢?他成了一只人形知了!冷天儿里的那种!一声不吭,只求自己平安无事!”
“他这是对天下不负责任,简直就是个罪人,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呢?”
杜密越说越气,继续补刀:
“一个知了,就算一声不叫,天继续冷下去也一定是个死!这不是也没逃过罢官么?刘季陵啊刘季陵,他是机灵呢还是傻呢?”
杜密直直地盯着王昱。
机灵还是傻呢?王昱一时愕然,不敢看杜密的眼睛,只得扭头望向窗外。
窗外万木萧疏,噤若寒蝉。
凛冬将至。
05他们都死了
几年后的公元年,汉灵帝即位,陈蕃杜密等重获启用。然而不久党锢再起,这次干脆刀兵相见,宦官集团再次胜出,杜密自杀,陈蕃遇害。
皇甫规的继任者,中郎将张奂带兵进京“平叛”有功,却深悔自己被宦官欺骗,误杀忠良,坚决不肯接受封侯。于是反被宦官诬陷,罢官禁锢终生。
公元甲子年,民间终于不堪重负,黄巾起义席卷天下,王昱、刘胜等均死于战乱之中。
再过五年,司隶校尉袁绍杀尽宦官,董卓进京废少帝立献帝,群雄并起,华夏大地进入长达年的大分裂时代,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附注:
这就是成语“噤若寒蝉”的由来,出自南朝范晔的《后汉书·杜密传》。“三君”、“八俊”:指东汉桓灵二帝期间,几位品德高尚的外戚、士大夫、贵族等。同时还有“八顾”、“八及”、“八厨”,时人以为君子。党锢之祸:东汉末年外戚士大夫集团与宦官集团发生党争,前后两次均以后者取胜告终。一般认为,东汉亡于党锢之祸和黄巾起义。皇甫规乃当时名将,后开馆授徒,有著述传世。他并非不问朝政,文中是演绎。“噤若寒蝉”的对话之后,王昱对杜密愈加尊敬;王昱、刘胜的结局不可考,文中是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