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了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知行合一的成事密码人即环境做好连接 [复制链接]

1#

有一些人说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密码在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要现在立刻成为他。

比如我现在是一个穷人,那我现在立刻想象我是一个有钱人,我日常生活中时刻模仿有钱人的一举一动,最终就能真正成为有钱人。

这就是知对行的力量,就是知行合一的秘密,这叫做倒果为因。

这种说法具有很大迷惑性。

这明显有问题,我们要成为马云,不是学现在的马云,而是学当初创业的马云。

再举个例子,一个小孩要长大,是不是每天按照大人的行为去做就行了呢?肯定不是,而是按照大人小时候的样子做,那些长得好的大人小时候是怎么做的,比如均衡营养、经常运动等等。

其实这些还不是最关键的,都不重要,“知”和“行”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良知”,“良知”的具体表现往往又取决于环境。

一、知行合一的根本在于“良心”,具体表现由环境决定

你是否知了,是否行了,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一”,这个“一”其实就是良心,有良心就有良知。

良知有时候通过知来表示,有时候通过行来表示,有时候通过知和行来表示。但只要有良知,就是知行合一。

这也是为什么王阳明晚年有点后悔提出知行合一,因为知行合一容易引起误解,而致良知则让人更明白和清晰。

1.有些知,没有行,但有良知,所以也是行

比如谈恋爱的时候,天天电话粥,外人看起来都是废话的东西其实也是良知的一种,爱情的专一,体现一种安全感。

甚至更为极端的,即便没有沟通,两个人如果一直没有忘怀,终有一天会相遇,这叫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2.有些知,没有行,就不是良知

比如结婚之后,即便整天给到情绪需求,嘘寒问暖,这也不是爱情,因为没有行。

成立家庭后,男女都要养家、带娃、教育等等,所以通过实际行动,给到彼此更好的一个生活环境才是真正的爱。

.有些行就是良知,有些行不是良知

有些事情做了就是知行合一,比如孝顺,你千里迢迢从外地赶回来,和父母唠唠家常、端下饭菜,就已经是孝顺了。

但假如你长期和父母住在一起,这个时候做了不一定是知行合一,你必须做得细,也就是细节要比较到位,照顾得比较周到。

这一切都是因为环境变化了,关系也随着变化,良知的具体表现就不一样,对知和行的要求就不一样。

知行合一是人对一个好的环境的道德感知,也就是说做到了知行合一,一方面能够刷新自己的良知,另一方面能够建立与他人的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你的价值不在于你本身,而在于你和别人的连接和价值

环境非常重要,如果没有环境,我们人都不能算人,以前报道的狼孩,已经没有社会沟通和协作能力。

鲁滨逊漂流记为什么能够化险为夷,因为还有人的智慧。

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那么多怀才不遇之人?

因为“才”不是最重要的,“才”要能够连接和提供价值,才是真正的才,否则这种“才”就是孤芳自赏。

我们是环境的产物,而不是单独的个体,单独的个体其实没有多少价值,无论你多么厉害,只有融入到社会,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价值。这也是知行合一的重要依据。

我们为什么要知行合一呢?

是因为良知形成的这种道德关系,驱动人快速感知和行动,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你看到穷苦的人,心中有不忍之心,于是就主动帮助他们。

有人说这只是一种良心,良心多少钱一斤。说这种话的人很浅薄。一方面,如果人人都没有良知,就会形成互害型社会;

另一方面,如果你不害人但也不帮人,专注自己,这种所谓的独善其身压根不可能,因为人要在环境中才能产生价值。再者,人不可能做到完全独立。

儒家为什么要仁义礼智信?

剩余46%未读立即解锁专栏,阅读全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