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大江晚报」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长大的孩子,可能都不会对“知了”陌生。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仿佛提到夏天,知了就是我们绕不开的话题。一声声悠长或令人烦躁的蝉鸣拉开了一个个夏天的序幕。
依稀记得小的时候,曾站在大树下,仰着脖子,用目光搜寻他们的身影。稍大的哥哥,也会教你用竹竿缠上蜘蛛网制作简易的捕虫网,捉住它们。
知了,古代称为蜩,学名叫蝉,是六足亚门-昆虫纲-有翅亚纲-半翅目等翅亚目中(现为颈喙亚目)蝉总科中的动物的总称,目前发现的有多种。所谓等翅亚目,意思就是第一对翅膀和第二对翅膀材质相同(与甲虫、蝗虫等不同)。
蝉科的标准外形:宽阔的头部,厚实充满肌肉的胸节,两对能挂连在一起的翅膀,六条短足,以及短而紧凑的腹部。它们有一根针管样的刺吸式口器,会将口器刺入植物枝条,吸食植物汁液为生。
和很多其它不完全变态昆虫一样,蝉的一生分为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在进行最后一次蜕皮前,它们要在黑暗的地下生活很长一段时间,常常超过一年。
若虫期生活在地表之下,靠吸食树根的汁液为食。为了适应地下的挖掘生活,若虫的前足非常有力(呈开掘足的形态),锋利的齿突可以助它们在土壤中挖掘前行。这些若虫要在漆黑的地下生活很长一段时间,往往超过一年,在数次蜕皮后达到成熟若虫阶段,爬出地表,在树枝上“金蝉脱壳”,羽化为成虫。
大部分的蝉并不存在周期,它们的若虫在地下的植物根部或靠近地面的茎汲取了足够的营养,便会在春夏时爬到树干上蜕皮羽化。接着是交配、产卵、死亡,过完一生。这是我们见过的大部分蝉的生活。而在北美有这么一类蝉,它们的若虫会在地下极其规律地生活13或17年,然后仿佛受到了征召一般,在几个星期的夏夜,上千万的个体一起破土而出,在一齐发出的山呼海啸的声浪里完成生命的最后阶段,然后死去、消失,直到下一个13~17年后再次出现。因为这些特征,它们被称为“周期蝉”。
关于这种现象科学家有两种主要的观点,可能是恶劣的天气或天敌的捕食造成的。
蝉是世界上声音最大的昆虫。雄蝉通过占据了胸腹部大部分空间的发声器发声,考虑到蝉鸣是吸引配偶,蝉的叫声就更令人心烦了。
会鸣的蝉是雄蝉,它的发音器就在腹基部,像蒙上了一层鼓膜的大鼓,鼓膜受到振动而发出声音,盖板和鼓膜之间是空的,能起共鸣的作用,所以其鸣声特别响亮。雌蝉的乐器构造不完全,不能发声,所以它是“哑巴蝉”。
如果你在夏天抓到一只鸣叫的蝉,并用手指轻轻捏住它们的腹部,你就神奇地发现它们会立即停止鸣叫。
“荒野科学”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