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相各异的西瓜摊,人满为患的露天电影,市井里的老济南……这些惟妙惟肖的场景,都是杨凤岩用毛猴创作出来的。毛猴,看着像二三厘米高的“猴子”,它用辛夷(玉兰花骨朵)做身子,蝉蜕(知了壳)做头和四肢,经过前期定型,再粘贴后,构造出猴子各种体态、动作的一种艺术形式。
“毛猴杨”名叫杨凤岩,今年54岁。6岁那年,因为奶奶亲手制作的一只“毛猴”,让小时候的杨凤岩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16岁那年,杨凤岩开始正式制作毛猴。毛猴易做,难在“传神”,杨凤岩说,在圈里有这样一句话,“三分毛猴,七分道具。”为了让作品更有新意,杨凤岩特意学习了面塑、微雕、场景设计等,有了更多的道具加持,做出的作品才更加逼真传神。年,杨凤岩的毛猴项目被批准为市级非遗传承项目,年杨凤岩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现在,杨凤岩经常被邀请到济南中小学讲“毛猴”。“我希望把毛猴文化推广出去,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喜欢毛猴,把毛猴文化传承下去,只要有人想学,我就可以免费教”,杨凤岩说道。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赵天羿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编辑李瑞琪